跳到主要內容

財政類 text_rotate_vertical 另存PDF print 友善列印

發文字號:
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 1.01.01 簽見
發文日期:
民國 1 年 01 月 01 日
要  旨:
有關已辦理建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之私有建物無權占用市有土地,雖私有
建物所有人已遷出該址並未使用,主管機關仍得依民法地 179  條不當得
利規定,向建物所有人追收使用補償
主旨:有關已辦理建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之私有建物無權占用市有土地,惟私有建物所有人
      已遷出該址並未使用,貴局得否依民法第一百七十九條不當得利規定,向建物所有人
      追收使用補償乙案,復如說明,請 查照。
說明:
  一、復 貴局九十三年三月十九日北市財五字第0九三三0七五九000號函。
  二、按最高法院六十一年臺上字第一六九五號判例:「依不當得利之法則請求返還不當得
      利,以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有損害為其要件,故其得請求返還之範圍
      ,應以對方所受之利益為度,非以請求人所受損害若干為準,無權占有他人土地,可
      能獲得相當於租金之利益為社會通常之觀念,是被上訴人抗辯其占有系爭土地所得之
      利益,僅相當於法定最高限額租金之數額,尚屬可採。」可知無權占有使用他人之物
      ,實務見解認為「占有」本身即受有「相當於租金」之利益,並不以占有人實際上有
      無使用收益為必要,至為顯然。
  三、系爭情形,「不問土地之無權占用人是否果有使用該房屋或有無出租第三人,即使將
      房屋荒廢不顧,亦應認為土地所有人損失相當於租金額之損害。」(參照孫森焱,民
      法債編總論(上冊),第一四二頁;附件二)其理即在於財產總額本即包含隨時可以
      使用收益的潛在價值;祇須依通常情形認為該項利益應歸屬受損人,即當然「致他人
      受損害」,應命受益人將其利益返還,方符公平原則。
備註:說明二所引判例仍有適用,惟應加註說明為「原最高法院民事判例」。
快速回到頁首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