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text_rotate_vertical 另存PDF print 友善列印

發文字號:
法務部 103.11.14 法律決字第10300211540號函
發文日期:
民國 103 年 11 月 14 日
要  旨: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 22~25、47~50 條、消費者保護法第 3  條、相關函
釋及消費者保護實務等參照,有關消費關係爭議涉及個人資料保護的情形
,建議由現行各地方政府消費者保護專責單位擔任處理,並由行政院消費
者保護處監督以保護消費者權益
主    旨:有關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文教基金會「建請儘速建立個人資料保護之
          專責單位」一案,復如說明二、三。請查照。
說    明:一、復貴處 103  年 11 月 4  日院臺消保字第 1030063838 號函。
          二、按旨揭基金會來函意旨,係針對調查餐飲、旅宿業者與消費者發生消
              費關係時,過度索取消費者個人資料,建請貴處監督,儘速建立上開
              事項之個人資料保護之專責單位,以落實保障消費者權益。查消費關
              係爭議涉及個人資料保護之情形,建議由現行各地方政府消費者保護
              專責單位擔任處理之,並由貴處監督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理由如下:
          (一)個人資料保護法(下稱個資法)規定(例如:第 22 條至第 25 條
                、第 47 條至第 50 條)各該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辦理之事項,由
                「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直轄市、縣(市)政府」依權責辦理,
                合先敘明。
          (二)有關消費者保護法規定應採取之消費生活發展所必要之消費者保護
                措施,包含涉及消費關係之個人資料保護:
                考量人民對個人資料保護事項之陳情案件,一部分係非公務機關對
                消費者個人資料蒐集、處理或利用所生之爭議,與消費關係有關,
                亦屬依消費生活之發展所必要之消費者保護措施(消費者保護法第
                3 條第 1  項第 13 款規定參照)
          (三)現行消費者保護實務,已受理消費關係涉及個人資料保護爭議之申
                訴案件:
                實務上已有消費關係之個人資料保護申訴案件,係由消費者保護之
                地方主管機關實質受理,有個資法適用疑義,亦曾向本部函詢(本
                部 102  年 3  月 12 日法律字第 10100250980  號、102 年 7
                月 3  日法律字第 10203507180  號、102 年 8  月 7  日法律字
                第 10203508840  號書函參照,附件 1)。另亦有地方政府之消費
                者保護單位陳報消費者與保險公司間有關個人資料保護申訴案件至
                貴處,貴處爰召開會議處理之前例(貴處 102  年 6  月 17 日院
                臺消保字第 1020138214 號書函檢送之會議紀錄參照,附件 2)。
          (四)日本亦使用既有之消費者保護陳情窗口,受理有關消費者個人資料
                之蒐集、處理或利用之爭議:
                參照現行日本個人資料保護法處理個人資料保護爭議之制度,亦認
                為個人資料保護陳情案件,大多係非公務機關對消費者個人資料之
                蒐集、處理或利用之爭議,可使用既有消費者保護之陳情受理窗口
                ,以求便利(岡村久道著,個人情報保護法,商事法務出版,2013
                年新訂版,第 308  頁至 309  頁參照,附件 3)。
          三、另查本件來文所附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文教基金會 103  年 10
              月 27 日函之附件新聞稿內容涉及個資法部分,似有誤解或誤引條文
              之處,併予指明:
          (一)新聞稿第 2  頁有關「只要消費者在意見表上簽下自己的大名,便
                表示同意業者蒐集自己的個人資料了。消費者必須認知,即使今天
                業者並未具體告知個資使用的目的、範圍、如何處理、利用(意見
                提供或行銷),一旦簽下名字,就變成『經當事人書面同意』…」
                乙節,按個資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第 15 條第 2  款及第
                19  條第 5  款所稱書面同意,指當事人經蒐集者告知本法所定應
                告知事項後,所為允許之書面意思表示。」同法第 8  條規定:「
                公務機關或非公務機關依第 15 條或第 19 條規定向當事人蒐集個
                人資料時,應明確告知當事人下列事項:一、公務機關或非公務機
                關名稱。二、蒐集之目的。…(第 1  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
                免為前項之告知:一、依法律規定得免告知。…五、當事人明知應
                告知之內容。(第 2  項)」是以,業者向消費者蒐集個人資料時
                ,除有個資法第 8  條第 2  項規定得免為告知之事由外,應向當
                事人告知同條第 1  項各款事項,經其允許後,始發生「書面同意
                」之效力。
          (二)新聞稿第 3  頁有關「『個資法』規定的是『主動或依當事人請求
                』,所以 A  電信倘若不主動刪除消費者的個資並沒有違法,除非
                消費者要求業者刪除,但業者仍不為刪除時才違法,法律對於業者
                的主動刪除沒有硬性要求…」乙節,按個資法第 11 條第 3  項規
                定:「個人資料蒐集之特定目的消失或期限屆滿時,應主動或依當
                事人之請求,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料。但因執行職務或
                業務所必須或經當事人書面同意者,不在此限。」準此,蒐集主體
                於個人資料蒐集之特定目的消失或期限屆滿時,除有上開但書規定
                之情形外,應主動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料(按:即負有
                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之義務)。至於「依當事人之請求」,係規
                定當事人有請求蒐集主體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料之權利
                (即當事人之個人資料權利),尚非能據此解釋為「除非消費者要
                求業者刪除,但業者仍不為刪除時才違法」。
          (三)新聞稿第 3  頁至第 4  頁有關「倘若業者還是繼續行銷,消費者
                便可以依據『個資法』第 28 條,向業者求償新臺幣 500 2  萬元
                (每則)的損害賠償」乙節,應係依個資法第 29 條第 2  項規定
                ,適用第 28 條第 2  項至第 6  項規定向非公務機關求償。
正    本: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
副    本:本部資訊處(第 1  類公文)、本部法律事務司(4 份)
快速回到頁首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