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字號:
法務部行政執行署 105.02.05 行執法字第10531000260號函
發文日期:
民國 105 年 02 月 05 日
要 旨:
有關未登記為公司董事及監察人之人,惟經查係實際負責人,得否命其履 行公司負責人義務,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所列似應採肯定說之理由說明
主 旨:有關「公司法第 27 條第 1 項但書規定,代表法人股東行使董事職務之 自然人,是否為行政執行法第 24 條第 4 款所謂之『法人之負責人』」 疑義乙案,謹報請釋示,請鑒核主旨:有關「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經本署 各分署依實質調查結果(如參考法院之確定刑事判決等),認定未經公司 登記為負責人之人係實際負責人,得否命其履行依行政執行法相關規定公 司負責人應負之義務」疑義乙案,謹報請釋示,請鑒核。 說 明:一、依新北分署中華民國(下同)104 年 9 月 11 日新北執字第 10460 000670 號函辦理。 二、新北分署前揭函略以:未登記為公司董事及監察人之人,經臺灣新北 地方法院(下稱新北地院)刑事確定判決認定為公司之實際負責人。 嗣渠以公司為被告,提起「確認委任關係不存在」之民事訴訟,經新 北地院判決駁回確定。其中臺灣高等法院 103 年度上字第 604 號 判決認為渠等為公司法第 8 條規定之負責人,無非係參照最高法院 101 年度台抗字第 861 號民事裁定意旨,認為公司法第 8 條規定 有限公司之負責人,並非以形式認定,亦不限於登記之董事,包括實 際為公司管理事務或執行業務,而於執行職務範圍內代表公司之人。 是以本署各分署(下稱分署)是否仍不得命未經登記為公司負責人之 「實際負責人」,履行依行政執行法相關規定公司負責人應負之義務 ,似尚有重新研議之餘地等語。 三、查本署法規及業務諮詢小組(下稱法諮小組)第 113 次會議,提案 二內容為:「義務人甲公司登記之負責人為乙,分署依實質調查結果 (如參考法院之確定刑事判決等),如認丙雖非甲公司登記之負責人 ,惟經查係甲公司之實際負責人,得否命丙履行甲公司負責人之義務 ?」決議:採否定說。嗣因前揭司法實務有不同之見解,乃報請鈞部 釋疑,經鈞部函復略以:有關新北分署所提意見,如本署認為可採, 宜先提請法諮小組重行討論是否變更前開決議等語。經本署研議結果 ,認有提請法諮小組變更上開決議之必要,爰於 104 年 12 月 22 日再作成提案送法諮小組第 118 次會議討論,會議決議:「採修正 之肯定說,即限縮在公司法第 8 條第 3 項規定之範圍……」。 四、依法諮小組第 118 次會議決議及委員發言要旨,另參酌學者意見, 旨揭疑義似應採肯定說,理由如下: (一)按公司法第 8 條第 3 項明定:「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之非董事 ,而實質上執行董事業務或實質控制公司之人事、財務或業務經營 而實質指揮董事執行業務者,與本法董事同負民事、刑事及行政罰 之責任。……」,是有關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之負責人,公司法採實 質認定原則。參諸該條項增訂之立法理由,乃係為使實際上行使董 事職權,或對名義上董事下達指令者,均負公司負責人責任,使其 權責相符,藉以保障公司及投資人權益。為了消除現今人頭董事氾 濫之情形,避免實質董事(即實際負責人,下同)躲在背後,而不 負任何責任及協力義務,所造成不公平,所謂同負民事、刑事及行 政罰責任之文義,恐失之過窄,不足以表示立法之真意,必須擴張 法文之意義,始能正確適用,是以實質董事之責任既可擴張至實體 上之民事、刑事及行政罰責任,則依舉重明輕或舉輕明重之法理, 行政執行程序上之協力義務,當然包括在實質董事應負之責任範圍 內。學者有認欠稅責任依前揭規定亦屬實際負責人應負之責任(黃 虹霞,由公司法第 8 條第 3 項及第 154 條第 2 項之增訂談 影武者責任,萬國法律,第 188 期,2013 年 4 月,第 61 頁 參照),而欠稅責任自應包括配合稅捐之徵收及滯欠不繳強制執行 之相關程序,稅捐債權始得以實現。 (二)次按,公司法第 8 條第 3 項規定之修正,係鑑於公司法就負責 人認定係採形式主義,公司實際經營者往往退居幕後,名實不符之 情況越來越嚴重,似乎顯示立法者心中所欲規範者非僅是影響董事 會之人,而是公司實際經營者,從條文修正之過程以及立法理由, 均可以看出立法者有意將實質董事置於與公司負責人同等重要之地 位,則令其負擔與董事相同之責任或義務,亦屬合理,因此,實質 董事應負之責任,例如:業務執行(公司法第 20 條會計年度終了 編製報表責任、第 21 條妨礙、拒絕主管機關檢查之責任……)等 責任(朱德芳,實質董事與公司法第 223 條─兼評最高法院 103 年度台再字第 31 號民事判決,月旦民商法雜誌,第 49 期,2015 年 9 月,第 141 頁至第 145 頁參照),實質董事既實際上掌 控公司之業務或財務,故對公司義務之履行應有直接或間接之決定 權,因此有以公司之財產為公司清償債務之權責,且應遵守義務人 履行債務有關規定,分署自得命該實質董事履行依行政執行法相關 規定公司負責人應負之義務。 (三)另鈞部行政執行法修正草案,考量人頭文化造成有權者無責,致使 執行程序無法順利進行,嚴重影響執行效果,因此不宜以形式上名 稱作為認定負責人之依據,應使實際上行使負責人職權者,負其責 任,使其權責相符,期以維護國家債權等情,爰於第 60 條第 1 項第 4 款增訂「關於義務人拘提、管收、暫予留置、限制住居、 報告及其他應負義務之規定,於下列各款之人亦適用之……法人… …或實際執行其職務之人」其理由明揭「對於利用他人名義,而本 人於幕後實際執行第 1 項各款之人之職務,規避應負義務及應受 處罰之情形,亦應有所規範,爰參考債務清理法第 3 條第 2 項 規定:『非前項各款之人,而實際執行其職務者,適用前項之規定 。』增訂第 1 項第 4 款後段規定。」(鈞部 104 年 5 月 12 日法律字第 10403505530 號函檢附之行政執行法修正草案參 照)。亦可佐證課予實際負責人負擔對於公司強制執行相關之責任 ,已為立法潮流所趨。 五、本件因事涉行政執行法第 24 條、第 26 條、強制執行法第 25 條第 2 項及公司法第 8 條之法律適用疑義,爰報請鈞部釋疑,俾憑辦理 。 六、檢附法諮小組第 113 次、第 118 次會議相關提案及會議紀錄、新 北分署前揭函各 1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