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text_rotate_vertical 另存PDF print 友善列印

發文字號:
法務部 107.09.27 法律字第10703511330號函
發文日期:
民國 107 年 09 月 27 日
要  旨:
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就核課期間倘立法當時即係有意不為規定,則自無再
予類推適用其他行政法規時效停止進行規定之餘地,縱非立法當時有意不
為規定,惟因其係不利納稅義務人,應不得類推適用其他行政法規定,而
宜於稅捐稽徵法明文規定,俾符租稅法律主義之意旨
主    旨:有關研議於稅捐稽徵法增訂核課期間時效停止、不完成或中斷規定之可行
          性乙案,復如說明二、三。請查照參考。
說    明:一、復貴部 107  年 7  月 9  日台財稅字第 10704611330  號函。
          二、按所謂類推適用,係將對「一事項」之「一法律規定」,或對「數類
              似事項」之「數法律規定」,比照適用於法律評價上相似而未經規定
              之事項(陳敏著,行政法總論,100 年 9  月 7  版,頁 150)。是
              為類推適用時,首須就法律所未設之規定,確認其為有意的不規定,
              抑或係立法者之疏忽、未預見或情況變更所致(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94  年度簡字第 212  號判決、本部 104  年 7  月 23 日法律字第
              10403509150 號函參照)。查稅捐稽徵法第 23 條第 3  項規定:「
              依第 39 條暫緩移送執行或其他法律規定停止稅捐之執行者,第 1
              項徵收期間之計算,應扣除暫緩執行或停止執行之期間。」同法第
              21  條對於核課期間則無類同上開第 23 條第 3  項時效停止之規定
              。是以,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就核課期間得否停止進行,究係有意之
              不為規定?抑或係立法者之疏漏?倘立法當時即係有意不為規定,則
              自無再予類推適用其他行政法規時效停止進行規定之餘地。
          三、次按司法院釋字第 640  號解釋理由書略以:「…稅捐稽徵程序之規
              範,不僅可能影響納稅義務人之作業成本與費用等負擔,且足以變動
              人民納稅義務之內容,故有關稅捐稽徵程序,應以法律定之,如有必
              要授權行政機關以命令補充者,其授權之法律應具體明確,始符合憲
              法第 19 條租稅法律主義之意旨。…」準此,學者認為:「基於租稅
              法律主義,有關租稅債權之行使期間,應以法律明定之,不得以類推
              適用民法規定之法律漏洞補充方法,延長租稅債權之核課期間,否則
              ,勢必加重人民之納稅義務負擔,自為法所不許。…我國稅捐稽徵法
              並未明文規定核課期間的停止進行,由於其係不利於納稅義務人,故
              不得類推適用」(陳清秀撰,公法上消滅時效之問題探討-以稅法上
              消滅時效為中心,刊於中正財經法學,第 13 期,2016  年 7  月,
              第 141、142 頁參照)。是以,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就核課期間得否
              停止進行,縱非立法當時有意不為規定,惟因其係不利於納稅義務人
              ,應不得類推適用其他行政法規定(例如行政罰法第 28 條第 2  項
              ),而宜於稅捐稽徵法明文規定,俾符租稅法律主義之意旨。
正    本:財政部
副    本:本部資訊處(第 2  類)、本部法律事務司(3 份)
快速回到頁首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