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相關法條

消防類 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 95.01.27 北市法一字第09530156600號函
中央法規
  • 第 4 條
    行政執行,由原處分機關或該管行政機關為之。但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逾 期不履行者,移送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所屬行政執行處執行之。 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及其所屬行政執行處之組織,另以法律定之。
  • 第 41 條
    人民因執行機關依法實施即時強制,致其生命、身體或財產遭受特別損失 時,得請求補償。但因可歸責於該人民之事由者,不在此限。 前項損失補償,應以金錢為之,並以補償實際所受之特別損失為限。 對於執行機關所為損失補償之決定不服者,得依法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 損失補償,應於知有損失後,二年內向執行機關請求之。但自損失發生後 ,經過五年者,不得為之。
  • 第 2 條
    本法用詞之定義如下: 一、地方自治團體:指依本法實施地方自治,具公法人地位之團體。省政 府為行政院派出機關,省為非地方自治團體。 二、自治事項:指地方自治團體依憲法或本法規定,得自為立法並執行, 或法律規定應由該團體辦理之事務,而負其政策規劃及行政執行責任 之事項。 三、委辦事項:指地方自治團體依法律、上級法規或規章規定,在上級政 府指揮監督下,執行上級政府交付辦理之非屬該團體事務,而負其行 政執行責任之事項。 四、核定:指上級政府或主管機關,對於下級政府或機關所陳報之事項, 加以審查,並作成決定,以完成該事項之法定效力之謂。 五、備查:指下級政府或機關間就其得全權處理之業務,依法完成法定效 力後,陳報上級政府或主管機關知悉之謂。 六、去職:指依公務員懲戒法規定受撤職之懲戒處分、依公職人員選舉罷 免法規定被罷免或依本法規定被解除職權或職務者。
  • 第 20 條
    下列各款為鄉 (鎮、市) 自治事項: 一、關於組織及行政管理事項如下: (一) 鄉 (鎮、市)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之實施。 (二) 鄉 (鎮、市) 組織之設立及管理。 (三) 鄉 (鎮、市) 新聞行政。 二、關於財政事項如下: (一) 鄉 (鎮、市) 財務收支及管理。 (二) 鄉 (鎮、市) 稅捐。 (三) 鄉 (鎮、市) 公共債務。 (四) 鄉 (鎮、市) 財產之經營及處分。 三、關於社會服務事項如下: (一) 鄉 (鎮、市) 社會福利。 (二) 鄉 (鎮、市) 公益慈善事業及社會救助。 (三) 鄉 (鎮、市) 殯葬設施之設置及管理。 (四) 鄉 (鎮、市) 調解業務。 四、關於教育文化及體育事項如下: (一) 鄉 (鎮、市) 社會教育之興辦及管理。 (二) 鄉 (鎮、市) 藝文活動。 (三) 鄉 (鎮、市) 體育活動。 (四) 鄉 (鎮、市) 禮儀民俗及文獻。 (五) 鄉 (鎮、市) 社會教育、體育與文化機構之設置、營運及管理。 五、關於環境衛生事項如下: 鄉 (鎮、市) 廢棄物清除及處理。 六、關於營建、交通及觀光事項如下: (一) 鄉 (鎮、市) 道路之建設及管理。 (二) 鄉 (鎮、市) 公園綠地之設立及管理。 (三) 鄉 (鎮、市) 交通之規劃、營運及管理。 (四) 鄉 (鎮、市) 觀光事業。 七、關於公共安全事項如下: (一) 鄉 (鎮、市) 災害防救之規劃及執行。 (二) 鄉 (鎮、市) 民防之實施。 八、關於事業之經營及管理事項如下: (一) 鄉 (鎮、市) 公用及公營事業。 (二) 鄉 (鎮、市) 公共造產事業。 (三) 與其他地方自治團體合辦之事業。 九、其他依法律賦予之事項。
  • 第 19 條
    消防人員對火災處所及其周邊,非使用或損壞其土地、建築物、車輛及其 他物品或限制其使用,不能達搶救之目的時,得使用、損壞或限制其使用 。 直轄市、縣 (市) 政府對前項土地或建築物之使用、損壞或限制使用所致 之損失,得視實際狀況酌予補償。但對應負引起火災責任者,不予補償。
  • 第 9 條
    直轄市、縣 (市) 災害防救會報置召集人一人、副召集人一至二人,分別 由直轄市、縣 (市) 政府正、副首長兼任;委員若干人,由直轄市、縣 ( 市) 長就有關機關、單位首長、軍事機關代表及具有災害防救學識經驗之 專家、學者派兼或聘兼。 為處理直轄市、縣 (市) 災害防救會報事務,直轄市、縣 (市) 政府應設 專責單位辦理。 為提供災害防救工作之相關諮詢,直轄市、縣 (市) 災害防救會報得設災 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
  • 第 12 條
    為預防災害或有效推行災害應變措施,當災害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直轄 市、縣 (市) 及鄉 (鎮、市) 災害防救會報召集人應視災害規模成立災害 應變中心,並擔任指揮官。 前項災害應變中心成立時機、程序及編組,由直轄市、縣 (市) 政府及鄉 (鎮、市) 公所定之。
快速回到頁首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