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字號:
法務部 104.07.07 法制字第10402511980號書函
發文日期:
民國 104 年 07 月 07 日
要 旨:
法務部就「體育業務公益信託許可及監督辦法修正草案之第 4 條、第 6 條、第 16 條、第 17 條、第 20 條條文個別內容,及第 5 條、第 14 條條文文字修正」之意見
主 旨:有關「體育業務公益信託許可及監督辦法修正草案」乙案,本部意見如說 明二,請查照。 說 明:一、復貴署 104 年 6 月 9 日臺教體署綜(三)字第 1040017003 號 函。 二、本部意見如下: (一)個別條文意見: 1.草案第 4 條: (1)本條第 1 項但書規定「……主管機關得『委由』該直轄市或 縣(市)政府為許可及監督,並辦理本法及本辦法所定主管機 關應辦理之事項」,依其文義,該「委由」有無包括不同行政 主體間之公權力權限移轉(本部 90 年 9 月 5 日法律字第 029709 號函參照),而屬地方制度法第 2 條第 3 款所定 「委辦」之性質?建請釐清。如為肯定,因行政機關為委辦時 ,僅能將權限之一部分移轉於其他機關或下級政府,並應「具 體明確」於作用法規中定明該事項,而不得為權限之全部委辦 (行政機關法制作業實務第 455 頁六、(二)之 1 參照) ,則本條第 1 項但書究屬全部或一部權限之委辦?建請併予 釐明。如有疑義,宜先行徵詢地方制度法主管機關內政部之意 見。 (2)本條第 3 項之「公益信託之『主要受益範圍不明或有疑義, 不能確定其許可及監督之機關者』,得申請主管機關『指定』 之」規定,其究係指對本條第 1 項本文抑或指對本條第 1 項但書所定情形而為之規定?建請釐清定明。 (3)另因有關公益信託之主要受益範圍不明或有疑義時之處理方式 ,係規定於本條第 3 項而非第 1 項,爰建請刪除本條說明 二之「及公益信託之主要受益範圍不明或有疑義時之處理方式 」。 2.草案第 6 條:本條有關應記載事項之規定,其規範客體包含草 案第 5 條「第一項第二款之信託契約、遺囑」及「第二項『法 人決議及宣言內容』」,惟草案第 5 條第 2 項所定者,除前 揭「法人決議及宣言內容」外,尚包含「第八條第三項之『信託 契約』」,則本條規範客體是否亦應包含草案第 8 條第 3 項 所定之「信託契約」?建請釐明。 3.草案第 16 條、第 17 條:草案第 16 條規定「受託人有下列各 款情事之一者,主管機關得……因委託人或『受益人』之申請或 依職權將其解任」,惟因公益信託除以國家、地方自治團體、財 團法人或其他公益團體為受益人外,原則上須以「不特定多數人 」之公共利益為目的(本部 91 年 11 月 19 日法律字第 09100 43363 號函參照),則草案第 16 條之「受益人」應如何認定? 是否因該公益信託而受益者,均得主張其為受益人,並得單獨依 草案第 16 條規定申請將受託人解任?建請釐明。草案第 17 條 亦有類此問題,建請併予釐清。 4.草案第 20 條:本條第 1 項規定受託人變更時,新受託人應檢 具履歷書、「身分證明文件」及其他相關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受 託人許可,惟本次修正業於草案第 5 條第 4 項新增規定,受 託人為信託業者時,其身分證明文件得以「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 准之營業許可證明」代之,則本條第 1 項第 2 款之身分證明 文件,未如上開草案第 5 條第 4 項明定亦可以「營業許可證 明」代之之理由何在?建請釐明。 (二)其他文字修正建議: 1.草案第 5 條: (1)本條第 1 項序文之「受託人為『前條』申請時,應檢具下列 文件一式四份」,建請修正為「受託人為『公益信託之設立及 受託人許可之』申請時,應檢具下列文件一式四份」。 (2)本條第 4 項所定「第一項第五款受託人為信託業者,得以目 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之營業許可證明代之」,建請修正為:「 『受託人為信託業者時,第一項第五款之身分證明文件』得以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之營業許可證明代之」。 2.草案第 14 條:本條序文所定「公益信託『有發生』本法第七十 三條所定情事者……」建請修正為「公益信託『有』本法第七十 三條所定情事者……」。 正 本:教育部體育署 副 本:本部法律事務司、本部法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