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字號:
法務部 108.09.04 法律字第10803512500號函
發文日期:
民國 108 年 09 月 04 日
要 旨:
法務部就內政部函有關 74 年 1 月 10 日台內字第 542 號函釋示之土 地法第 12 條第 2 項規定回復所有權之請求權消滅時效建請適用行政程 序法,涉及相關規定及法律見解之說明
主 旨:鈞院交議,為內政部函有關鈞院 74 年 1 月 10 日台內字第 542 號函 釋示之土地法第 12 條第 2 項規定回復所有權之請求權消滅時效適用疑 義,建請適用行政程序法規定案,請本部會商相關機關研提意見乙案,本 部意見如說明二、三,請查照。 說 明:一、復鈞院 108 年 5 月 30 日院臺建議字第 1080018192 號交議案件 通知單。 二、本案業經本部以 108 年 7 月 5 日法律字第 10803510160 號函 洽司法院秘書長及以同年月日法律字第 10803510150 號函洽財政部 國有財產署、交通部、內政部營建署、臺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高 雄市政府等相關機關意見,合先陳明,相關機關意見如附件。 三、有關內政部擬具「土地法第 12 條復權請求權時效適用行政程序法報 告」(下稱「內政部報告」),本部意見如下: (一)關於內政部基於「參酌學者及行政法院實務見解」及「避免法律關 係久懸未決」理由,建議仍應維持鈞院 74 年 1 月 10 日台內字 第 542 號函釋部分(「內政部報告」第 2 頁至第 3 頁): 1.學者意見並非一致,容有不同見解: 關於土地法第 12 條第 2 項規定土地所有權回復方式,依學者 黃茂榮意見即認為,土地在沉沒時,其所有權自動消滅;在浮覆 時,自動回復。此為土地所有權在歸屬之變動的物權效力。其於 土地登記簿上之記載,僅為公示方法,並非生效要件,至於如何 登記,純屬登記行政之配合問題(黃茂榮,「土地之沉沒與浮覆 引起之權利變更」,收錄於最高法院 103 年度民事學術研討會 ─浮覆地所有權回復之研討,第 64 頁參照)。 2.近年民事法院之見解已趨於一致採「自動回復說」: (1)查過往針對土地法第 12 條第 2 項規定關於土地所有權人回 復所有權方式之見解,固呈現兩歧,有認為採於向地政機關申 請核准時回復所有權之「核准回復說」者,亦有採於土地浮覆 時即回復所有權之「自動回復說」者;惟最高法院 103 年第 9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採「自動回復說」後,民事法院之見解已 趨於一致。是以,依近年司法實務見解,就土地法第 12 條規 定私有土地之喪失及回復,乃係法律規定所生,故於法律規定 之要件事實發生時,應不待登記,即生所有權歸屬變動之物權 效力(民法第 759 條規定參照),無待申請地政機關核准。 此觀諸本部徵詢相關機關之回復意見,實務執行上有此類訴訟 案件之機關,均表示近年法院係援引最高法院 103 年第 9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採「自動回復說」,致渠等遭受敗訴(財政 部國有財產署、臺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及高雄市政府)。 (2)至於內政部援引之行政法院實務見解,與民事法院見解歧異乙 節,經本部函洽據司法院秘書長意見表示:因屬審判核心事項 ,基於對審判獨立之尊重,該院未便表示意見。至不同審判權 終審法院間若有見解歧異之情形,該院刻正研擬統一法律見解 之機制,期於未來透過不同審判權間之意見交流與當事人訴訟 權利之充分保障,促成審判機關法律見解之一致。故此部分, 尚非行政機關所能置喙。 3.如維持鈞院 74 年 1 月 10 日台內字第 542 號函釋是否能處 理法律關係久懸未決問題,似有疑義: (1)關於內政部認為若採「自動回復說」,將使該等土地法律關係 久懸未決乙節,固係囿於現行實務執行情形之說法,然倘因此 而繼續維持鈞院 74 年 1 月 10 日台內字第 542 號函釋作 法,因仍與法院見解不同,公產管理機關於此類爭訟案件時, 恐仍將遭受敗訴判決,而後續可能面臨返還土地價款之情形, 並未得到解決。 (2)本次會商相關機關,有機關即建議,鈞院函釋與司法實務見解 已有不同,為避免此一爭議可能導致將來爭訟不斷,宜請參酌 司法實務多數見解辦理(高雄市政府)。 (二)有關內政部所提土地法第 12 條第 2 項規定回復所有權登記之請 求權性質及時效問題(「內政部報告」第 3 頁至第 5 頁): 1.權利人仍有申請回復所有權「登記」之公法上請求權: 因土地法第 12 條規定私有土地之喪失及回復,乃係法律規定所 生,故於法律規定之要件事實發生時,應不待登記,即生所有權 歸屬變動之物權效力,無待申請地政機關核准。惟依土地登記規 則第 27 條第 10 款規定,權利人仍有申請回復所有權「登記」 之公法上請求權。 2.性質上非屬公法上財產請求權,無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規定適 用: 按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規定之適用,係以已發生且得行使之公 法上請求權為前提,且並非任何公法上之請求權均適用公法上之 消滅時效,原則上僅公法上財產請求權(例如金錢或物之交付) 始適用消滅時效。揆諸近年司法實務見解,則土地登記規則第 27 條第 10 款規定之「回復所有權之登記」應非所有權歸屬變 動之生效要件,上開「回復所有權之登記」之公法上請求權,因 物權變動已因法律規定發生,所請求者僅係登記之行為,已無財 產價值,故性質上非屬公法上財產請求權,從而應無行政程序法 第 131 條規定之適用(前揭本部 107 年 8 月 22 日法律字 第 10703512380 號函參照)。 (三)有關內政部建議後續將 1. 修正相關行政函釋明定復權請求權消滅 時效規定;2.另案研議回復原狀時主動通知原所有權人或其繼承人 申請復權登記相關機制;3.擬修正土地法第 12 條增訂請求權消滅 時效規定部分(「內政部報告」第 5 頁至第 6 頁): 1.行政機關訂定之解釋性行政規則對於法院並無拘束力: (1)有關內政部建議意見所擬後續將修正相關行政函釋明定復權請 求權消滅時效規定部分:按行政程序法第 159 條規定:「本 法所稱行政規則,係指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或長官對屬官, 依其權限或職權為規範機關內部秩序及運作,所為非直接對外 發生法規範效力之一般、抽象之規定(第 1 項)。行政規則 包括下列各款之規定:…二、為協助下級機關或屬官統一解釋 法令、認定事實、及行使裁量權,而訂頒之解釋性規定及裁量 基準(第 2 項)。」上開所謂「解釋性行政規則」,係指主 管機關基於職權因執行特定法律之規定,得為必要之釋示,以 供下級機關或屬官行使職權時之依據。惟該解釋性行政規則對 於其他無隸屬關係或無業務監督之機關或法院,並無拘束力( 本部 104 年 8 月 13 日法律字第 10403509200 號函參照 )。 (2)經會商相關機關意見,有機關認為,如修正相關行政函釋明定 復權請求權消滅時效規定,然法院是否參採不無疑義(財政部 國有財產署)。 2.建議宜修正土地法第 12 條,明定請求權時效規定: (1)土地法第 12 條第 2 項回復土地所有權之性質,如依近年司 法實務見解採「自動回復說」,則因土地登記規則第 27 條第 10 款規定之「回復所有權之登記」之公法上請求權,所請求 者僅係登記之行為,已無財產價值,故性質上非屬公法上財產 請求權,而無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規定之適用。為免使該等 土地法律關係久懸未決,並使公有土地隨時處於被請求返還之 不確定狀態,不利土地利用及處分,建議宜修正土地法第 12 條規定,明定原所有權人向主管機關請求登記該條第 2 項回 復所有權之請求權時效,始為正本清源之方法。 (2)本案經會商相關機關,即有機關建議為澈底解決司法實務見解 歧異,仍應儘速修正土地法第 12 條規定(國產署、臺北市政 府),以利土地管理機關後續管理利用。 3.至於內政部是否另案研議回復原狀時主動通知原所有權人或其繼 承人申請復權登記相關機制,此屬登記業務事項,本部尊重主管 機關意見。 正 本:行政院 副 本:本部資訊處(第 1 類、第 2 類)、本部法律事務司(4 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