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字號:
法務部 113.07.16 法制字第11302520180號函
發文日期:
民國 113 年 07 月 16 日
要 旨:
法務部就有關「臺北市行道樹管理維護自治條例」草案之意見
主 旨:有關「臺北市行道樹管理維護自治條例」草案乙案,本部意見如說明二, 請查照。 說 明:一、復貴部 113 年 7 月 5 日內授國工字第 1130807439 號函。 二、本部意見如下: (一)草案第 10 條:按行政罰乃為維持行政上之秩序,達成國家行政之 目的,對違反行政上義務者所科之制裁,與民法上基於侵權行為所 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有異,故二者並無牴觸,尚非不可併存。本條 所定之賠償基準,如僅屬填補損害之賠償性質,法制上尚無疑義; 惟如已兼含懲罰性賠償性質,則與本自治條例第 12 條第 1 項、 第 3 項、第 13 條、第 14 條所定之行政罰部分構成併罰,基於 「一事不二罰」原則,尚有未洽(本部 90 年 5 月 28 日(90) 法律字第 009295 號函及 90 年 5 月 28 日(90)法律字第 013 271 號函參照),爰建請釐明。 (二)草案第 12 條及第 13 條: 1.廢棄物清理法第 27 條第 2 款規定:「在指定清除地區內嚴禁 有下列行為:二、污染地面、池溏、水溝、牆壁、樑柱、電桿、 樹木、道路、橋樑或其他土地定著物。」第 50 條第 3 款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 鍰。經限期改善,屆期仍未完成改善者,按日連續處罰:三、為 第二十七條各款行為之一。」 2.是以,草案第 12 條及第 13 條規定違反草案第 9 條第 7 款 及第 8 款者,與上開法律之處罰要件是否相同?如為肯定,則 第 12 條第 1 項及第 13 條所定之罰鍰上限及下限均高於上開 廢棄物清理法之規定,是否符合地方制度法第 30 條第 1 項規 定?建請釐清。 正 本:內政部 副 本:本部法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