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字號:
法務部行政執行署 104.02.16 行執法字第10431000340號函
發文日期:
民國 104 年 02 月 16 日
要 旨:
有關公司法第 27 條第 1 項但書規定,代表法人股東行使董事職務自然
人,是否為行政執行法第 24 條第 4 款所謂法人之負責人疑義,法務部
行政執行署所列各說理由說明
主 旨:有關「公司法第 27 條第 1 項但書規定,代表法人股東行使董事職務之
自然人,是否為行政執行法第 24 條第 4 款所謂之『法人之負責人』」
疑義乙案,謹報請釋示,請鑒核。
說 明:一、依本署法規及業務諮詢小組(下稱法諮小組)第 115 次會議提案一
主席裁示辦理。
二、旨揭法律疑義,經提案送法諮小組第 115 次會議討論,提案內容為
:「甲公司為乙公司之股東,當選為乙公司之董事或監察人,指定自
然人丙代表甲公司行使職務。乙公司因滯欠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由行
政執行分署(下稱分署)執行,丙是否為行政執行法第 24 條第 4
款或強制執行法第 25 條第 2 項第 4 款所謂之『法人之負責人』
?丙如符合行政執行法第17條等限制住居、拘提、管收要件時,分署
得否予以限制住居,或向法院聲請拘提、管收?」研討結果:「……
結論:多數採否定說。3 、主席裁示:採否定說。有關公司法第 27
條第 1 項及行政執行法第 24 條第 4 款規定負責人認定之疑義,
綜合各委員之意見,報請法務部釋疑。」合先陳明。
三、按「關於義務人拘提管收及應負義務之規定,於下列各款之人亦適用
之:……4.公司或其他法人之負責人。」「關於本章之執行,除本法
另有規定外,準用強制執行法之規定。」「關於債務人拘提、管收、
限制住居、報告及其他應負義務之規定,於下列各款之人亦適用之:
……4.法人或非法人團體之負責人、獨資商號之經理人。」「本法所
稱公司負責人:在無限公司、兩合公司為執行業務或代表公司之股東
;在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為董事。」「政府或法人為股東時,得
當選為董事或監察人。但須指定自然人代表行使職務」分別為行政執
行法第 24 條第 4 款、第 26 條、強制執行法第 25 條第 2 項第
4 款及公司法第 8 條第 1 項、第 27 條第 1 項定有明文。而公
司負責人之所以應遵守義務人履行義務之有關規定,係因公司之負責
人,對公司義務之履行,有直接或間接之決定權,並有以公司之財產
為公司清償債務之權責,乃公司履行義務之實際負責人,為使債權人
之合法權益,獲得充分之保障,公司負責人自應遵守義務人履行義務
之有關規定(楊與齡著,強制執行法論,96 年 9 月修訂版,第
266 頁至第 267 頁參照)。準此,在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執行事件
中,義務人公司負責人依法負有相當之義務,故有關負責人之認定,
自應依法審慎為之,以兼顧人民權益之維護及公法債權之實現。旨揭
法律疑義,因相關法令規定未明,執行實務上迭生爭議,爰綜合法諮
小組各委員之意見,研擬三說如下:
(一)肯定說:
1.依公司法第 27 條第 1 項但書規定,指派自然人代表行使職務
,事實上代表人的行為就是被代表人的行為,具有同一性,與代
理不同。又行政執行法第 24 條係參照強制執行法第 25 條規定
訂定,強制執行法第 25 條在 64 年修正之前,並無第 2 項之
規定;在 64 年修正時擴及債務人之外之負責人、遺產管理人、
繼承人等,其修正之立法理由為:「目前社會上常有利用債務人
、代理人、經理人、公司董事等之身分,以未成年人,公司商號
之名義與他人交易後,即故不清償債務,致債權人之合法權益,
不能獲得充分的保障,爰參照破產法第 3 條之規定,增訂第 2
項以應實際之需要。」其目的是為防止利用未成年人或以公司名
義來交易逃脫責任。如被指派代表執行董事職務之人無庸負責,
恐與前揭 64 年修正之立法理由有違。
2.85 年修正強制執行法第 25 條規定時,即認為應對實際的、可
代債務人履行義務之人制裁,故增訂債務人死亡後其繼承人、遺
產管理人、遺囑執行人或特別代理人應負義務之規定。其立法理
由為「債務人死亡,其繼承人拋棄繼承者,雖脫離債之關係,但
對被繼承人之遺產狀況,知之最詳,且拋棄繼承,可於知悉得繼
承時起 3 個月內為之,依新增民法第 1176 條之 1 之規定,
拋棄繼承者,就其管理之遺產,於其他繼承人或遺產管理人開始
管理前,應繼續管理之;又第 5 條第 3 項增列之特別代理人
,有代債務人之遺產或其繼承人為執行債務人應為之義務,倘繼
承人或特別代理人有違反義務,亦應有拘提、管收等強制處分之
適用。」由前揭說明可知,法院選任之特別代理人亦有拘提管收
之適用,如被指派行使職權的董事,不必負責,則有輕重失衡之
虞。
3.公司法第 8 條於 101 年修正之立法理由:「……董事的認定
不宜再依據形式上之名稱,需使實際上行使董事職權,或對名義
上董事下達指令者,均負公司負責人責任,使其權責相符藉以保
障公司及投資人權益,因此,特引進實質董事觀念,藉以提高控
制股東在法律上應負的責任」。故如係法人之實際負責人即有權
代表法人之實質董事,縱未經登記為負責人,亦與公司就其行為
負連帶賠償責任(最高法院 101 年台抗字第 861 號裁定意旨
參照)。是以自現行實際負責人須承擔責任角度視之,法人董事
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應包括雖未經登記為董事但實際為該法人
之負責人及有權代表法人之實質董事在內。
4.綜上,依公司法第 27 條第 1 項但書規定,被指派之自然人,
係代表義務人公司之法人股東行使董事之職務,其對於義務人公
司債務之履行,有直接或間接的決定權,應即為行政執行法第
24 條第 4 款或強制執行法第 25 條第 2 項第 4 款規定之
「法人之負責人」,若不能對之依法限制住居或向法院聲請拘提
、管收,則將形成義務人逃避執行的巧門。
(二)否定說:
1.按公司法第 27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政府或法人為股
東時,得當選為董事或監察人。但須指定自然人代表行使職務(
第 1 項)。政府或法人為股東時,亦得由其代表人當選為董事
或監察人,代表人有數人時,得分別當選(第 2 項)。」此二
項規範之內容不同,法人為股東時,得自己當選為董事;亦得由
其代表人當選為董事。前者因係法人股東自己當選為董事,是與
公司成立委任關係者係法人股東本身,故如辦理公司董事登記時
,自應登記法人為董事,而其代表人尚非屬登記事項;法人如改
派其他代表人行使職務,亦非屬董事變更;而後者係由法人股東
之代表人當選為董事,則與公司成立委任關係者應為該代表人個
人,而非法人股東本身(經濟部 77 年 11 月 3 日經商字第 3
3593 號、94 年 5 月 10 日經商字第 09402059270 號、經
濟部 94 年 6 月 7 日經商字第 09402078410 號、財政部
96 年 5 月 22 日台財稅字第 09604518240 號函釋、最高法
院 89 年度台上字第 2191 號判決意旨參照)。因義務人之法人
股東指派行使董事職務之自然人,與義務人公司並無委任關係,
要求其承擔限制住居或拘提管收之義務,似於法無據。另限制住
居、拘提、管收,涉及人身自由,其合憲性、合法性的審查密度
都會相對提高,此時若由分署擴大解釋適用,恐會產生質疑其權
限的效應。
2.公司法第 8 條第 3 項雖規定:「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之非董
事,而實質上執行董事業務或實質控制公司之人事、財務或業務
經營而實質指揮董事執行業務者,與本法董事同負民事、刑事及
行政罰之責任。……」惟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行政執行事件,前
揭經指派之自然人所負之責任並非「民事、刑事及行政罰之責任
」,即令其有「實質上執行董事業務或實質控制公司之人事、財
務或業務經營而實質指揮董事執行業務」之情形,亦難認其為行
政執行法第 24 條第 4 款或強制執行法第 25 條第 2 項第 4
款所稱之「法人之負責人」。
(三)折衷說
1.從文義解釋,法人之負責人若另有其他代表人是自然人,則變成
法人負責人之代表人,與法條規定法人之負責人,在文義上似有
出入,基於法律保留原則,法律構成要件應明確,法律解釋應該
在文義的範圍內,若超過文義範圍,似有疑義;惟若從實質客觀
目的解釋,實質上能夠掌控、執行公司業務或是實質執行公司業
務者,才是實質之負責人。
2.拘提、管收等侵害人權程度較嚴重之處分,在文義解釋時應該要
較為謹慎,如法條文義不明確時,即應採否定說,惟依最高法院
101 年台抗字第 861 號裁定意旨,對於可實質控制公司及對公
司有實質支配權之之負責人,公司法第 8 條即應為目的性之擴
張,例外採肯定說,但若指派無決定權之員工行使職務,因其對
公司無實質之支配權,若擴張解釋並不合理,對其為拘提管收或
限制出境並無實益,則仍應採否定說;至其他義務例如:命陳報
資料、限制出境等對人權侵害程度較為輕微者,應採實質客觀目
的解釋之肯定說。
四、本件因事涉行政執行法第 24 條第 4 款及公司法第 27 條第 1 項
之法律適用疑義,爰報請鈞部釋示,俾憑辦理。
五、檢附法諮小組第 115 次會議提案及會議紀錄(節錄)各 1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