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text_rotate_vertical 另存PDF print 友善列印

裁判字號:
最高法院 109年度台上大字第1869號 刑事裁定
裁判日期:
民國 109 年 12 月 09 日
案由摘要:
個人資料保護法
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裁定           109年度台上大字第1869號
上  訴  人  鄭○昌
選任辯護人  蘇唯綸  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罪案件,本院刑事第六庭(
徵詢及提案裁定時為刑事第八庭)裁定提案之法律爭議(本案案
號:109 年度台上字第1869號,提案裁定案號:109 年度台上大
字第1869號),本大法庭裁定如下:
    主    文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41條所稱「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
,應限於財產上之利益;至所稱「損害他人之利益」,則不限於
財產上之利益。
    理    由
本案基礎事實:
  原判決認定上訴人鄭○昌明知對於個人資料之利用,除經個人
  同意外,應於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內為之,竟意圖損害告訴人
  鄭○○(名字詳卷)之利益,於民國105 年6 、7 月間某日及
  同年12月5 日某時許,將其因另案(告訴人受強制執行事件)
  向法院聲請閱卷所取得之丙公司對告訴人之債權憑證、強制執
  行分配表、股票集保查詢報表等有關告訴人隱私之資料,分別
  交、寄給與該案無關之甲、乙2 人,而損害告訴人之隱私(人
  格)權。
本案提案之法律問題: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41條所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
  或損害他人之利益」中之「利益」,是否僅限於財產上之利益
  ?
本大法庭見解:
㈠個人資料保護法於104 年12月30日修正公布,並自105 年3 月
  15日施行(以下依修正前後分別稱為舊法、新法)。舊法第41
  條第1 項規定:「違反第六條第一項、第十五條、第十六條、
  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或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
  第二十一條限制國際傳輸之命令或處分,足生損害於他人者,
  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下罰
  金」、第2 項規定:「意圖營利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
  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新法第41條則僅
  規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他人之利益,
  而違反第六條第一項、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九條、第二
  十條第一項規定,或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第二十一條限制
  國際傳輸之命令或處分,足生損害於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
  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亦即,新法第41條
  雖刪除舊法第41條第1 項規定,但將舊法第41條第2 項之「意
  圖營利」文字修正為「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並
  增列「意圖損害他人之利益」為構成犯罪。
㈡上開修法過程中,行政院之提案,雖由法務部代為說明第41條
  修正重點為:「非意圖營利部分而違反本法相關規定,原則以
  民事損害賠償、行政罰等救濟為已足,且觀諸按其他特別法有
  關洩漏資料之行為縱使非意圖營利,並非皆以刑事處罰,再則
  非意圖營利違反本法規定之行為,須課予刑責者,於相關刑事
  法規已有規範足資適用,為避免刑事政策重複處罰,爰將第一
  項規定予以除罪化,並將第二項移為本條內容,酌作文字修正
  」,且其提案說明為:「一、非意圖營利而違反本法相關規定
  ,原則以民事損害賠償、行政罰等救濟為已足,爰刪除第一項
  規定,……」。惟該提案未為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之審查
  會採納,審查會所通過者係立法委員李貴敏等28人提案之修正
  條文,即「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他人之利益
  ,而違反第六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
  九條、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或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第二
  十一條限制國際傳輸之命令或處分,足生損害於他人者,處五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其立法
  說明為:「一、無不法意圖而違反本法相關規定,原則以民事
  損害賠償、行政罰等救濟為已足。惟若行為人如有意圖為自己
  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他人之利益而違反本法相關規定,
  仍有以刑罰處罰之必要。二、配合第六條將有關犯罪前科之蒐
  集、處理或利用規定移列至第二項,酌為文字修正」。再經黨
  團協商,通過之該條內容,僅將立法委員李貴敏等28人提案之
  修正條文中「第六條第一項」之後所載「、第二項」等文字刪
  除,餘照原提案通過,嗣經立法院三讀完成修法程序。
㈢觀諸前述修法過程,新法第41條並未採納行政院將舊法第41條
  第1 項處罰規定予以除罪化之提案,而係採用立法委員李貴敏
  等28人提案,以「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他人
  之利益」為構成要件。於此立法模式中,存在兩種意圖型態,
  一為「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一為「意圖損害他
  人之利益」。其中「意圖損害他人之利益」,行為人之目的既
  在於造成他人之損害,即與「意圖營利」之意義截然不同,從
  立法委員李貴敏於上開審查會中發言舉「借刀殺人」為例之說
  明,以及最終將此一意圖型態納入新法第41條之構成要件,顯
  示出立法者並未完全排除「非意圖營利」而侵害個資行為之可
  罰性。何況,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立法目的,原係「為規範個人
  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以避免人格權受侵害,並促進個人
  資料之合理利用,特制定本法」,此觀同法第1 條自明。基此
  ,新法第41條所稱「意圖損害他人之利益」,應不限於財產上
  之利益;另所稱「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之「利益
  」究何所指? 固無從由立法歷程中明確得知。然新法第41條既
  係修正舊法第41第2 項文字而來,且維持該項之法定刑度,則
  參諸舊法第41條第2 項規定係以「意圖營利」為要件之旨,新
  法第41條所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中所稱「利
  益」,自應循原旨限縮解釋為財產上之利益。再就我國法制而
  言,以「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為犯罪構成要件者
  ,普遍見於財產或經濟犯罪,顯然此之「利益」係限於財產上
  之利益。新法第41條既以「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
  為犯罪構成要件,就文義解釋而言,自應為相同之解釋。
㈣綜上,無論由新法第41條之修法過程或我國法制觀之,新法第
  41條所稱「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其「利益」應
  限於財產上之利益;至同條所稱「損害他人之利益」中之「利
  益」,則不限於財產上之利益。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12    月    9     日
                  刑事大法庭審判長法  官  吳      燦
                                  法  官  陳  世  淙
                                  法  官  郭  毓  洲
                                  法  官  林  立  華
                                  法  官  徐  昌  錦
                                  法  官  段  景  榕
                                  法  官  李  英  勇
                                  法  官  李  錦  
                                  法  官  林  勤  純
                                  法  官  梁  宏  哲
                                  法  官  李  麗  珠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12    月    9     日
資料來源:
司法院 司法院公報 第 63 卷 1 期 390-410 頁
快速回到頁首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