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行政法院 102年度判字第468號 行政判決
中央法規
- 中華民國憲法(民國 36 年 01 月 01 日)
-
第 15 條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
- 行政程序法(民國 102 年 05 月 22 日)
-
第 117 條違法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原處分機關得依職權為全部或一部 之撤銷;其上級機關,亦得為之。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撤銷︰ 一、撤銷對公益有重大危害者。 二、受益人無第一百十九條所列信賴不值得保護之情形,而信賴授予利益 之行政處分,其信賴利益顯然大於撤銷所欲維護之公益者。
-
第 127 條授予利益之行政處分,其內容係提供一次或連續之金錢或可分物之給付者 ,經撤銷、廢止或條件成就而有溯及既往失效之情形時,受益人應返還因 該處分所受領之給付。其行政處分經確認無效者,亦同。 前項返還範圍準用民法有關不當得利之規定。
-
第 159 條本法所稱行政規則,係指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或長官對屬官,依其權限 或職權為規範機關內部秩序及運作,所為非直接對外發生法規範效力之一 般、抽象之規定。 行政規則包括下列各款之規定︰ 一、關於機關內部之組織、事務之分配、業務處理方式、人事管理等一般 性規定。 二、為協助下級機關或屬官統一解釋法令、認定事實、及行使裁量權,而 訂頒之解釋性規定及裁量基準。
- 行政訴訟法(民國 102 年 01 月 09 日)
-
第 4 條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機關之違法行政處分,認為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之利益 ,經依訴願法提起訴願而不服其決定,或提起訴願逾三個月不為決定,或 延長訴願決定期間逾二個月不為決定者,得向行政法院提起撤銷訴訟。 逾越權限或濫用權力之行政處分,以違法論。 訴願人以外之利害關係人,認為第一項訴願決定,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之 利益者,得向行政法院提起撤銷訴訟。
-
第 8 條人民與中央或地方機關間,因公法上原因發生財產上之給付或請求作成行 政處分以外之其他非財產上之給付,得提起給付訴訟。因公法上契約發生 之給付,亦同。 前項給付訴訟之裁判,以行政處分應否撤銷為據者,應於依第四條第一項 或第三項提起撤銷訴訟時,併為請求。原告未為請求者,審判長應告以得 為請求。
- 地方制度法(民國 98 年 05 月 27 日)
-
第 14 條直轄市、縣 (市) 、鄉 (鎮、市) 為地方自治團體,依本法辦理自治事項 ,並執行上級政府委辦事項。
-
第 19 條下列各款為縣 (市) 自治事項: 一、關於組織及行政管理事項如下: (一) 縣 (市)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之實施。 (二) 縣 (市) 組織之設立及管理。 (三) 縣 (市) 戶籍行政。 (四) 縣 (市) 土地行政。 (五) 縣 (市) 新聞行政。 二、關於財政事項如下: (一) 縣 (市) 財務收支及管理。 (二) 縣 (市) 稅捐。 (三) 縣 (市) 公共債務。 (四) 縣 (市) 財產之經營及處分。 三、關於社會服務事項如下: (一) 縣 (市) 社會福利。 (二) 縣 (市) 公益慈善事業及社會救助。 (三) 縣 (市) 人民團體之輔導。 (四) 縣 (市) 宗教輔導。 (五) 縣 (市) 殯葬設施之設置及管理。 (六) 市調解業務。 四、關於教育文化及體育事項如下: (一) 縣 (市) 學前教育、各級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之興辦及管理。 (二) 縣 (市) 藝文活動。 (三) 縣 (市) 體育活動。 (四) 縣 (市) 文化資產保存。 (五) 縣 (市) 禮儀民俗及文獻。 (六) 縣 (市) 社會教育、體育與文化機構之設置、營運及管理。 五、關於勞工行政事項如下: (一) 縣 (市) 勞資關係。 (二) 縣 (市) 勞工安全衛生。 六、關於都市計畫及營建事項如下: (一) 縣 (市) 都市計畫之擬定、審議及執行。 (二) 縣 (市) 建築管理。 (三) 縣 (市) 住宅業務。 (四) 縣 (市) 下水道建設及管理。 (五) 縣 (市) 公園綠地之設立及管理。 (六) 縣 (市) 營建廢棄土之處理。 七、關於經濟服務事項如下: (一) 縣 (市) 農、林、漁、牧業之輔導及管理。 (二) 縣 (市) 自然保育。 (三) 縣 (市) 工商輔導及管理。 (四) 縣 (市) 消費者保護。 八、關於水利事項如下: (一) 縣 (市) 河川整治及管理。 (二) 縣 (市) 集水區保育及管理。 (三) 縣 (市) 防洪排水設施興建管理。 (四) 縣 (市) 水資源基本資料調查。 九、關於衛生及環境保護事項如下: (一) 縣 (市) 衛生管理。 (二) 縣 (市) 環境保護。 十、關於交通及觀光事項如下: (一) 縣 (市) 管道路之規劃、建設及管理。 (二) 縣 (市) 交通之規劃、營運及管理。 (三) 縣 (市) 觀光事業。 十一、關於公共安全事項如下: (一) 縣 (市) 警衛之實施。 (二) 縣 (市) 災害防救之規劃及執行。 (三) 縣 (市) 民防之實施。 十二、關於事業之經營及管理事項如下: (一) 縣 (市) 合作事業。 (二) 縣 (市) 公用及公營事業。 (三) 縣 (市) 公共造產事業。 (四) 與其他地方自治團體合辦之事業。 十三、其他依法律賦予之事項。
-
第 25 條直轄市、縣 (市) 、鄉 (鎮、市) 得就其自治事項或依法律及上級法規之 授權,制定自治法規。自治法規經地方立法機關通過,並由各該行政機關 公布者,稱自治條例;自治法規由地方行政機關訂定,並發布或下達者, 稱自治規則。
- 民法(民國 98 年 06 月 10 日)
-
第 203 條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 五。
-
第 233 條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 利息。但約定利率較高者,仍從其約定利率。 對於利息,無須支付遲延利息。 前二項情形,債權人證明有其他損害者,並得請求賠償。
-
第 334 條二人互負債務,而其給付種類相同,並均屆清償期者,各得以其債務,與 他方之債務,互為抵銷。但依債之性質不能抵銷或依當事人之特約不得抵 銷者,不在此限。 前項特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 土地法(民國 95 年 06 月 14 日)
-
第 241 條土地改良物被徵收時,其應受之補償費,由該管直轄市或縣(市)地政機 關會同有關機關估定之。
- 平均地權條例(民國 94 年 01 月 30 日)
-
第 10 條本條例實施地區內之土地,政府於依法徵收時,應按照徵收當期之公告土 地現值,補償其地價。在都市計畫區內之公共設施保留地,應按毗鄰非公 共設施保留地之平均公告土地現值,補償其地價,其地上建築改良物,應 參照重建價格補償。
-
第 42 條被徵收之土地,免徵其土地增值稅。 依都市計畫法指定之公共設施保留地尚未被徵收前之移轉,準用前項規定 ,免徵土地增值稅。但經變更為非公共設施保留地後再移轉時,以該土地 第一次免徵土地增值稅前之原規定地價或前次移轉現值為原地價,計算漲 價總數額,課徵土地增值稅。 依法得徵收之私有土地,土地所有權人自願按徵收補償地價售與需地機關 者,準用第一項之規定。 經重劃之土地,於重劃後第一次移轉時,其土地增值稅減徵百分之四十。
- 土地徵收條例施行細則(民國 95 年 12 月 08 日)
-
第 2 條需用土地人申請徵收土地前,應按事業性質及實際需要,勘選適當用地位 置及範圍。 徵收土地於不妨礙徵收目的之範圍內,應就損失最少之地方為之,並應儘 量避免耕地。
-
第 5 條土地改良物徵收公告後,所有權人於公告期間要求取回,並自公告期滿之 日起十五日內自行遷移者,由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機關發給遷移費;原 核准之該土地改良物一併徵收案,依法定程序報請廢止之。
-
第 10 條需用土地人依本條例第十條第二項規定舉行公聽會,應辦理事項如下: 一、於七天前將舉行公聽會之事由、日期及地點公告於需用土地所在地之 公共地方、當地直轄市或縣 (市) 政府、鄉 (鎮、市、區) 公所及村 (里) 辦公處之公告處所,並刊登政府公報或新聞紙。 二、說明興辦事業概況,並聽取土地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之意見。 三、對於土地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陳述意見之處理情形作成紀錄,於事 業計畫報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時及徵收案件送由核准徵收機關核 准時一併檢附。
-
第 13 條需用土地人申請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前,應以書面通知被徵收土地或土 地改良物所有權人陳述意見。但有前條情形者,不在此限。 前項通知所有權人陳述意見,得於協議價購或以其他方式取得土地或土地 改良物時,或舉辦區段徵收說明會時一併為之。
-
第 14 條需用土地人協議取得之土地,其地上私有土地改良物未能協議取得者,得 依本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申請徵收。
-
第 17 條本條例第十三條規定之徵收計畫書,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原因。 二、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在地範圍及面積。 三、興辦事業之種類。 四、興辦事業之法令依據。 五、土地使用之現狀及其使用人之姓名、住所。 六、土地改良物情形。 七、一併徵收土地改良物。 八、四鄰接連土地之使用狀況及其改良情形。 九、徵收土地區內有無古蹟,並註明其現狀及維護措施。 十、舉行公聽會或說明會之情形。 十一、與土地所有權人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協議價購或以其他方式取得 之經過情形及所有權人陳述意見之情形。 十二、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或管理人之姓名、住所。 十三、被徵收土地之使用配置。 十四、興辦事業概略及其計畫進度。 十五、應需補償金額總數及其分配。 十六、準備金額總數及其來源。 申請徵收土地改良物,得免記明前項第七款及第十三款事項。
-
第 18 條本條例第十三條規定之徵收土地圖,應以地籍圖描繪,並就工程用地範圍 及徵收土地分別描繪及加註圖例。
-
第 21 條依本條例第十八條規定所為之公告,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需用土地人之名稱。 二、興辦事業之種類。 三、核准徵收機關及文號。 四、徵收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及其應補償之費額。 五、公告期間。 六、得提出異議及行政救濟之期限。 七、公告徵收後之禁止事項。 八、得申請一併徵收之要件及期限。 九、其他依規定應公告之事項。 徵收農作改良物或未經登記之建築改良物,其公告應載明應受補償人之姓 名、住所。 第一項公告應附同徵收土地圖,公布於該管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機關之 公告處所及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在地。
-
第 27 條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機關於土地徵收地價及其他補償費補償完竣,並完 成土地登記後,應將辦理經過情形,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
第 28 條需用土地人依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因公共安全急需先行使用被徵收土地 或其土地改良物者,應於申請徵收前,擬具理由,報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許可後,送由中央主管機關核准徵收及先行使用;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 機關應於徵收公告時,將上開事由一併公告。
- 河川管理辦法(民國 96 年 01 月 17 日)
-
第 30 條河川土地經核准辦理治理工程或管理計畫後,不得辦理新案許可,但申請 種植農作物展限使用者,管理機關得視工期與農作物收成期決定許可展限 期日,並應於許可時附記因工程或管理計畫之需要得廢止許可,不予任何 補償。 前項治理工程或管理計畫內有明定土地分區使用計畫者,得從其計畫許可 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