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相關法條

最高行政法院 102年度判字第624號 行政判決
中央法規
  • 第 273 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以再審之訴對於確定終局判決聲明不服。但當 事人已依上訴主張其事由或知其事由而不為主張者,不在此限: 一、適用法規顯有錯誤。 二、判決理由與主文顯有矛盾。 三、判決法院之組織不合法。 四、依法律或裁判應迴避之法官參與裁判。 五、當事人於訴訟未經合法代理或代表。 六、當事人知他造之住居所,指為所在不明而與涉訟。但他造已承認其訴 訟程序者,不在此限。 七、參與裁判之法官關於該訴訟違背職務,犯刑事上之罪。 八、當事人之代理人、代表人、管理人或他造或其代理人、代表人、管理 人關於該訴訟有刑事上應罰之行為,影響於判決。 九、為判決基礎之證物係偽造或變造。 十、證人、鑑定人或通譯就為判決基礎之證言、鑑定或通譯為虛偽陳述。 十一、為判決基礎之民事或刑事判決及其他裁判或行政處分,依其後之確 定裁判或行政處分已變更。 十二、當事人發現就同一訴訟標的在前已有確定判決或和解或得使用該判 決或和解。 十三、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但以如經斟酌可受較 有利益之裁判為限。 十四、原判決就足以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漏未斟酌。 確定終局判決所適用之法律或命令,經司法院大法官依當事人之聲請解釋 為牴觸憲法者,其聲請人亦得提起再審之訴。 第一項第七款至第十款情形,以宣告有罪之判決已確定,或其刑事訴訟不 能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不足者為限,得提起再審之訴。
  • 第 275 條
    再審之訴專屬為判決之原行政法院管轄。 對於審級不同之行政法院就同一事件所為之判決提起再審之訴者,專屬上 級行政法院合併管轄之。 對於最高行政法院之判決,本於第二百七十三條第一項第九款至第十四款 事由聲明不服者,雖有前二項之情形,仍專屬原高等行政法院管轄。
  • 第 1 條
    為促進醫療事業之健全發展,合理分布醫療資源,提高醫療品質,保障病 人權益,增進國民健康,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規定 。
  • 第 5 條
    本法所稱醫療法人,包括醫療財團法人及醫療社團法人。 本法所稱醫療財團法人,係指以從事醫療事業辦理醫療機構為目的,由捐 助人捐助一定財產,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並向法院登記之財團法人。 本法所稱醫療社團法人,係指以從事醫療事業辦理醫療機構為目的,經中 央主管機關許可登記之社團法人。
  • 第 38 條
    私人及團體對於醫療財團法人之捐贈,得依有關稅法之規定減免稅賦。 醫療財團法人所得稅、土地稅及房屋稅之減免,依有關稅法之規定辦理。 本法修正施行前已設立之私立醫療機構,於本法修正施行後三年內改設為 醫療法人,將原供醫療使用之土地無償移轉該醫療法人續作原來之使用者 ,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但於再次移轉第三人時,以該土地無償移轉前之原 規定地價或前次移轉現值為原地價,計算漲價總數額,課徵土地增值稅。
  • 第 46 條
    醫療財團法人應提撥年度醫療收入結餘之百分之十以上,辦理有關研究發 展、人才培訓、健康教育;百分之十以上辦理醫療救濟、社區醫療服務及 其他社會服務事項;辦理績效卓著者,由中央主管機關獎勵之。
  • 第 30-1 條
    本法第四十六條及第五十三條所定醫療救濟、社區醫療服務及其他社會服 務事項之範圍如下: 一、貧困家庭、弱勢家庭、無依或路倒病人所需醫療費用,及其因病情所 需之交通、輔具、照護、康復、喪葬或其他特殊需要之相關費用。 二、輔導病人或家屬團體之相關費用。 三、辦理社區醫療保健、健康促進及社區回饋等醫療服務之相關費用。 四、便民社會服務之相關費用。 五、配合政府政策辦理國際醫療援助之相關費用。 醫療法人應於所設立醫療機構之適當處所及相關資訊通路公開前項費用之 支用範圍及申請補助作業規定等事項。 第一項各款費用之合計數,不得超過當年度提撥數之百分之四十。
快速回到頁首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