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95年度上國易字第10號 民事判決
中央法規
- 行政訴訟法(民國 87 年 10 月 28 日)
-
第 8 條人民與中央或地方機關間,因公法上原因發生財產上之給付或請求作成行 政處分以外之其他非財產上之給付,得提起給付訴訟。因公法上契約發生 之給付,亦同。 前項給付訴訟之裁判,以行政處分應否撤銷為據者,應於依第四條第一項 或第三項提起撤銷訴訟時,併為請求。原告未為請求者,審判長應告以得 為請求。 除別有規定外,給付訴訟以高等行政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
- 民事訴訟法(民國 92 年 06 月 25 日)
-
第 78 條訴訟費用,由敗訴之當事人負擔。
-
第 385 條言詞辯論期日,當事人之一造不到場者,得依到場當事人之聲請,由其一 造辯論而為判決;不到場之當事人,經再次通知而仍不到場者,並得依職 權由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前項規定,於訴訟標的對於共同訴訟之各人必須合一確定者,言詞辯論期 日,共同訴訟人中一人到場時,亦適用之。 如以前已為辯論或證據調查或未到場人有準備書狀之陳述者,為前項判決 時,應斟酌之;未到場人以前聲明證據,其必要者,並應調查之。
-
第 386 條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前條聲請,並延展辯論期日: 一 不到場之當事人未於相當時期受合法之通知者。 二 當事人之不到場,可認為係因天災或其他正當理由者。 三 到場之當事人於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事項,不能為必要之證明者。 四 到場之當事人所提出之聲明、事實或證據,未於相當時期通知他造者 。
-
第 449 條第二審法院認上訴為無理由者,應為駁回之判決。 原判決依其理由雖屬不當,而依其他理由認為正當者,應以上訴為無理由 。
-
第 454 條判決書內應記載之事實,得引用第一審判決。當事人提出新攻擊或防禦方 法者,應併記載之。 判決書內應記載之理由,如第二審關於攻擊或防禦方法之意見及法律上之 意見與第一審判決相同者,得引用之;如有不同者,應另行記載。關於當 事人提出新攻擊或防禦方法之意見,應併記載之。
-
第 463 條除本章別有規定外,前編第一章之規定,於第二審程序準用之。
- 稅捐稽徵法(民國 89 年 05 月 17 日)
-
第 34 條財政部或經其指定之稅捐稽徵機關,對重大欠稅案件或重大逃漏稅捐案件 經確定後,得公告其欠稅人或逃漏稅捐人姓名或名稱與內容,不受前條第 一項限制。 財政部或經其指定之稅捐稽徵機關,對於納稅額較高之納稅義務人,得經 其同意,公告其姓名或名稱,並予獎勵;其獎勵辦法,由財政部定之。 第一項所稱確定,係指左列各種情形: 一、經稅捐稽徵機關核定之案件,納稅義務人未依法申請復查者。 二、經復查決定,納稅義務人未依法提起訴願者。 三、經訴願決定,納稅義務人未依法提起再訴願者。 四、經再訴願決定,納稅義務人未依法提起行政訴訟者。 五、經行政訴訟判決者。
-
第 40 條稅捐稽徵機關,認為移送法院強制執行不當者,得向法院撤回。已在執行 中者,應即聲請停止執行。
- 國家賠償法(民國 69 年 07 月 02 日)
-
第 2 條本法所稱公務員者,謂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 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 者,國家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公務員怠於執行職務,致人民自由或權利遭 受損害者亦同。 前項情形,公務員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賠償義務機關對之有求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