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相關法條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100年度訴字第37號 行政判決
中央法規
  • 第 4 條
    行政行為應受法律及一般法律原則之拘束。
  • 第 8 條
    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方法為之,並應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
  • 第 119 條
    受益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其信賴不值得保護︰ 一 以詐欺、脅迫或賄賂方法,使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者。 二 對重要事項提供不正確資料或為不完全陳述,致使行政機關依該資料 或陳述而作成行政處分者。 三 明知行政處分違法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者。
  • 第 121 條
    第一百十七條之撤銷權,應自原處分機關或其上級機關知有撤銷原因時起 二年內為之。 前條之補償請求權,自行政機關告知其事由時起,因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自處分撤銷時起逾五年者,亦同。
  • 第 33 條
    石油業者設置儲油設備應向設置所在地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申請核 准;其設置申請程序、用地、條件及其他管理事項之規則,由中央主管機 關定之。 前項儲油設備,業者應委託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代行檢查機構實施定期 或不定期檢查,並作成紀錄。中央主管機關得派員或委託代行檢查機構抽 查。 前項檢查紀錄,業者應保存五年以上,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必要時 得派員查核。 第二項代行檢查機構,其資格、條件、收費標準及所負責任,由中央主管 機關另定之。
  • 第 4 條
    本法專用名詞定義如下: 一 開發行為:指依第五條規定之行為。其範圍包括該行為之規劃、進行 及完成後之使用。 二 環境影響評估:指開發行為或政府政策對環境包括生活環境、自然環 境、社會環境及經濟、文化、生態等可能影響之程度及範圍,事前以 科學、客觀、綜合之調查、預測、分析及評定,提出環境管理計畫, 並公開說明及審查。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包括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環境 影響評估及審查、追蹤考核等程序。
  • 第 5 條
    下列開發行為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之虞者,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 一 工廠之設立及工業區之開發。 二 道路、鐵路、大眾捷運系統、港灣及機場之開發。 三 土石採取及探礦、採礦。 四 蓄水、供水、防洪排水工程之開發。 五 農、林、漁、牧地之開發利用。 六 遊樂、風景區、高爾夫球場及運動場地之開發。 七 文教、醫療建設之開發。 八 新市區建設及高樓建築或舊市區更新。 九 環境保護工程之興建。 十 核能及其他能源之開發及放射性核廢料儲存或處理場所之興建。 十一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 前項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者,其認定標準、細目及環境影響評估 作業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於本法公布施行後一年內定之, 送立法院備查。
  • 第 7 條
    開發單位申請許可開發行為時,應檢具環境影響說明書,向目的事業主管 機關提出,並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轉送主管機關審查。 主管機關應於收到前項環境影響說明書後五十日內,作成審查結論公告之 ,並通知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及開發單位。但情形特殊者,其審查期限之延 長以五十日為限。 前項審查結論主管機關認不須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並經許可者,開 發單位應舉行公開之說明會。
  • 第 14 條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環境影響說明書或評估書未經完成審查前,不得為開 發行為之許可,其經許可者無效,並由主管機關函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註 銷之。 經主管機關審查認定不應開發者,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不得為開發行為之許 可。但開發單位得另行提出替代方案,重新送主管機關審查。 開發單位依前項提出之替代方案,如就原地點重新規劃時,不得與主管機 關原審查認定不應開發之理由牴觸。
  • 第 22 條
    開發單位於未經主管機關依第七條或依第十三條規定作成認可前,即逕行 為第五條第一項規定之開發行為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 以下罰鍰,並由主管機關轉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命其停止實施開發行為 。必要時,主管機關得逕命其停止實施開發行為,其不遵行者,處負責人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 第 28 條
    本法施行前已實施而尚未完成之開發行為,主管機關認有必要時,得命開 發單位辦理環境影響之調查、分析,並提出因應對策,於經主管機關核准 後,切實執行。
  • 第 7 條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予處罰。 法人、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體、中央或地方機關或其他組織違 反行政法上義務者,其代表人、管理人、其他有代表權之人或實際行為之 職員、受僱人或從業人員之故意、過失,推定為該等組織之故意、過失。
快速回到頁首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