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106年度訴字第138號 行政判決
中央法規
- 行政程序法(民國 104 年 12 月 30 日)
-
第 36 條行政機關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對當事人有利及不 利事項一律注意。
- 水利法(民國 105 年 05 月 25 日)
-
第 65 條主管機關為減輕洪水災害,得就水道洪水泛濫所及之土地,分區限制其使 用。 前項土地限制使用之範圍及分區辦法,應由主管機關就洪水紀錄及預測之 結果,分別劃訂,報請上級主管機關核定公告後行之。
- 河川管理辦法(民國 102 年 12 月 27 日)
-
第 3 條本辦法所稱河川管理,指下列事項: 一、河川治理計畫之規劃、設計、施工。 二、河川區域之劃定與變更。 三、土石可採區之劃定。 四、河川環境管理計畫之訂定。 五、河防建造物之管理。 六、河川之巡防與違法危害河防事件之取締及處分。 七、河川使用申請案件之受理、審核、許可、廢止、撤銷及使用費之徵收 。 八、治理計畫用地之取得。 九、防汛、搶險。 十、其他有關河川管理行政事務。
-
第 4 條中央、直轄市及縣 (市) 管河川之管理機關,應依前條辦理河川管理事項 。但前條第九款有關中央管河川之防汛、搶險由直轄市及縣 (市) 政府辦 理。 前項管理機關,在中央為經濟部水利署 (以下簡稱水利署) ,並由水利署 所屬河川局 (以下簡稱河川局) 執行其轄管之河川管理工作。
-
第 7 條河川區域之劃定及變更,除前條第一款第三目外,由管理機關測定,報主 管機關核轉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由主管機關公告並函送有關鄉(鎮、市 、區)公所揭示及公開閱覽;中央管河川由水利署測定,報中央主管機關 核定公告,並函送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轉由有關鄉(鎮、市、 區)公所揭示及公開閱覽。 前項公告劃入河川區域內之公私有土地在未經變更公告劃出前,管理機關 應依本法及本辦法相關規定限制其使用。 河川區域劃定及變更公告時,主管機關應同時函送當地都市或非都市計畫 機關配合辦理使用分區變更為河川區。 中央主管機關為劃定及變更中央管河川區域及審查直轄市管、縣(市)管 河川區域之劃定及變更,得成立審議小組;其有涉及土地使用分區變更者 ,並得邀請都市或非都市計畫及其地政主管機關派員列席。
-
第 34 條申請種植植物、圍築魚塭及插、吊蚵使用者,應檢附下列書件: 一、申請書,並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姓名及住址。申請圍築魚塭及插、吊蚵者,如係其他設有管理人或 代表人之團體、商號,應載明名稱、營業所在地址以及管理人或代 表人之姓名、地址,並檢附登記或設立證明文件。 (二)申請面積及植物、養殖種類名稱。 (三)申請地點土地標示。 (四)其他相關文件。 二、土地位置實測圖,其比例尺應與河川圖籍比例相同,申請養殖者並應 加測繪其周圍一百公尺範圍內地形。但其申請所在位置,依管理機關 清查之河川圖籍可資判定者,得向管理機關申購其所在位置圖籍代替 位置實測圖。 三、戶口名簿影本,並應於會勘時提示戶口名簿正本。 四、行政規費繳納收據。 前項申請使用之土地為公有者,應檢附管理機關同意證明;屬其他私人所 有者,應檢附使用同意書。 第一項所附之土地位置實測圖非屬管理機關提供之圖資者,應以透明紙繪 製,測繪人應簽名蓋章,並載明身分證統一號碼及詳細戶籍住址;實地勘 查時,得要求測繪人備置測量儀器,並到場複測。 第一項許可使用人於期滿仍欲繼續使用者,經查無違反許可使用規定,且 該河川土地適宜原使用者,得於期限屆滿前三個月起之三十日內,持原許 可書、戶口名簿影本或身分證影本及行政規費繳納收據,依原使用許可範 圍及方式向管理機關申請展期,每次得延長五年;准予展期者,加蓋展期 使用戳記,並以二次為限。 第一項之申請使用為河川公地者,同一戶之總使用面積為種植使用者,不 得超過五公頃;其為圍築魚塭及插、吊蚵使用者,同一戶之總使用面積不 得超過三公頃。
-
第 46 條申請本法第七十八條之一第一款、第二款、第五款、第七款及第三款之堆 置土石使用行為者,應檢附下列書件: 一、申請書,並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 姓名及住址。 (二) 使用行為種類及面積。 (三) 申請地點座落位置標示。 (四) 其他相關文件。 二、申請土地位置及其周圍一百公尺範圍內地形實測圖,其比例尺應與河 川圖籍比例尺相同。 三、計畫書及設計圖表等。 四、申請人身分證或公司行號證明文件,但政府機關、公有公用事業機構 及公法人不在此限。 五、申請使用範圍部分為政府機關、公有公用事業機構或公法人已取得許 可使用之土地者,應附許可使用人之同意書及共同維護管理文件。 前項地形實測圖應以透明紙繪製,測繪人應簽名蓋章,載明身分證統一號 碼及詳細戶籍住址;實地勘查時,測繪人應備置測量儀器,並到場複測。
-
第 55 條河川區域土地使用人對施設之建造物或其使用範圍應負責維護管理;如造 成他人之損害,應負責賠償。 依本法第九十一條之二第一項第八款、第十一款或第九款轉讓他人使用廢 止許可者,得命使用人限期整復,未依限期整復者,依本法第九十五條處 分。
- 廢棄物清理法(民國 102 年 05 月 29 日)
-
第 11 條一般廢棄物,除應依下列規定清除外,其餘在指定清除地區以內者,由執 行機關清除之: 一、土地或建築物與公共衛生有關者,由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清除。 二、與土地或建築物相連接之騎樓或人行道,由該土地或建築物所有人、 管理人或使用人清除。 三、因特殊用途,使用道路或公共用地者,由使用人清除。 四、火災或其他災變發生後,經所有人拋棄遺留現場者,由建築物所有人 或管理人清除;無力清除者,由執行機關清除。 五、建築物拆除後所遺留者,由原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清除。 六、家畜或家禽在道路或其他公共場所便溺者,由所有人或管理人清除。 七、化糞池之污物,由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清除。 八、四公尺以內之公共巷、弄路面及水溝,由相對戶或相鄰戶分別各半清 除。 九、道路之安全島、綠地、公園及其他公共場所,由管理機構清除。
-
第 71 條不依規定清除、處理之廢棄物,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得 命事業、受託清除處理廢棄物者、仲介非法清除處理廢棄物者、容許或因 重大過失致廢棄物遭非法棄置於其土地之土地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 限期清除處理。屆期不為清除處理時,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執行 機關得代為清除、處理,並向其求償清理、改善及衍生之必要費用。屆期 未清償者,移送強制執行;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得免提 供擔保向行政法院聲請假扣押、假處分。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依前項規定代為清除、處理廢棄物 時,得不經土地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同意,強制進入公私場所進行有 關採樣、檢測、清除或處理等相關措施。 第一項必要費用之求償權,優於一切債權及抵押權。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代為清除、處理第一項廢棄物時, 得委託適當公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清除、處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