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108年度訴字第108號 行政判決
中央法規
- 中華民國憲法(民國 36 年 01 月 01 日)
-
第 15 條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
-
第 172 條命令與憲法或法律牴觸者無效。
- 行政程序法(民國 104 年 12 月 30 日)
-
第 96 條行政處分以書面為之者,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處分相對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別、身分證統一號碼、住居所或 其他足資辨別之特徵;如係法人或其他設有管理人或代表人之團體, 其名稱、事務所或營業所,及管理人或代表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 性別、身分證統一號碼、住居所。 二、主旨、事實、理由及其法令依據。 三、有附款者,附款之內容。 四、處分機關及其首長署名、蓋章,該機關有代理人或受任人者,須同時 於其下簽名。但以自動機器作成之大量行政處分,得不經署名,以蓋 章為之。 五、發文字號及年、月、日。 六、表明其為行政處分之意旨及不服行政處分之救濟方法、期間及其受理 機關。 前項規定於依前條第二項作成之書面,準用之。
-
第 131 條公法上之請求權,於請求權人為行政機關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因五年 間不行使而消滅;於請求權人為人民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因十年間不 行使而消滅。 公法上請求權,因時效完成而當然消滅。 前項時效,因行政機關為實現該權利所作成之行政處分而中斷。
- 中央法規標準法(民國 93 年 05 月 19 日)
-
第 5 條左列事項應以法律定之: 一、憲法或法律有明文規定,應以法律定之者。 二、關於人民之權利、義務者。 三、關於國家各機關之組織者。 四、其他重要事項之應以法律定之者。
-
第 6 條應以法律規定之事項,不得以命令定之。
- 民法(民國 104 年 06 月 10 日)
-
第 128 條消滅時效,自請求權可行使時起算。以不行為為目的之請求權,自為行為 時起算。
- 土地法(民國 100 年 06 月 15 日)
-
第 45 條地籍測量,如由該管直轄市或縣(市)政府辦理,其實施計畫應經中央地 政機關之核定。
-
第 46-1 條已辦地籍測量之地區,因地籍原圖破損、滅失、比例尺變更或其他重大原 因,得重新實施地籍測量。
-
第 46-2 條重新實施地籍測量時,土地所有權人應於地政機關通知之限期內,自行設 立界標,並到場指界。逾期不設立界標或到場指界者,得依左列順序逕行 施測: 一、鄰地界址。 二、現使用人之指界。 三、參照舊地籍圖。 四、地方習慣。 土地所有權人因設立界標或到場指界發生界址爭議時,準用第五十九條第 二項規定處理之。
-
第 46-3 條重新實施地籍測量之結果,應予公告,其期間為三十日。 土地所有權人認為前項測量結果有錯誤,除未依前條之規定設立界標或到 場指界者外,得於公告期間內,向該管地政機關繳納複丈費,聲請複丈。 經複丈者,不得再聲請複丈。 逾公告期間未經聲請複丈,或複丈結果無誤或經更正者,地政機關應即據 以辦理土地標示變更登記。
-
第 136 條土地重劃後,應依各宗土地原來之面積或地價仍分配於原所有權人。但限 於實際情形不能依原來之面積或地價妥為分配者,得變通補償。
-
第 139 條土地重劃後,土地所有權人所受之損益,應互相補償,其供道路或其他公 共使用所用土地之地價,應由政府補償之。
- 平均地權條例(民國 106 年 05 月 10 日)
-
第 60-1 條重劃區內之土地扣除前條規定折價抵付共同負擔之土地後,其餘土地仍依 各宗土地地價數額比例分配與原土地所有權人。但應分配土地之一部或全 部因未達最小分配面積標準,不能分配土地者,得以現金補償之。 依前項規定分配結果,實際分配之土地面積多於應分配之面積者,應繳納 差額地價;實際分配面積少於應分配之面積者,應發給差額地價。 第二項應繳納之差額地價經限期繳納逾期未繳納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 未繳納差額地價之土地,不得移轉。但因繼承而移轉者,不在此限。
- 地籍測量實施規則(民國 106 年 01 月 09 日)
-
第 185 條地籍圖重測,應依下列程序辦理: 一、劃定重測地區。 二、地籍調查。 三、地籍測量。 四、成果檢核。 五、異動整理及造冊。 六、繪製公告圖。 七、公告通知。 八、異議處理。 九、土地標示變更登記。 十、複(繪)製地籍圖。
-
第 232 條複丈發現錯誤者,除有下列情形之一,得由登記機關逕行辦理更正者外, 應報經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核准後始得辦理: 一、原測量錯誤純係技術引起者。 二、抄錄錯誤者。 前項所稱原測量錯誤純係技術引起者,指原測量錯誤純係觀測、量距、整 理原圖、訂正地籍圖或計算面積等錯誤所致,並有原始資料可稽;所稱抄 錄錯誤指錯誤因複丈人員記載之疏忽所引起,並有資料可資核對。
-
第 243 條分割土地面積之計算,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一宗土地分割為數宗土地,該分割後數宗土地面積之總和,須與原土 地面積相符。如有差數,經將圖紙伸縮成數除去後,其增減在下列公 式計算值以下者,應按各地號土地面積比例配賦;在下列公式計算值 以上者,應就原測量及計算作必要之檢核,經檢核無誤後依第二百三 十二條規定辦理。 (一) 1/500 比例尺地籍圖: (0.10+0.02(4√F)) √F ( F為一筆土 地面積,以平方公尺為單位) (二) 1/600 及 1/1,000 比例尺地籍圖: (0.10+0.04(4√F)) √F (三) 1/1,200 比例尺地籍圖: (0.25+0.07(4√F)) √F (四) 1/3,000 比例尺地籍圖: (0.50+0.14(4√F)) √F 二、前款按各地號土地面積比例配賦之,公式如下: 原面積 每號地新計算面積×─────=每號地配賦後面積 新面積總和
- 都市計畫法(民國 104 年 12 月 30 日)
-
第 1 條為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並促進市、鎮、鄉街有計畫之均衡發展,特制定本 法。
-
第 3 條本法所稱之都市計畫,係指在一定地區內有關都市生活之經濟、交通、衛 生、保安、國防、文教、康樂等重要設施,作有計畫之發展,並對土地使 用作合理之規劃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