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條本辦法依國民教育法第四十四條及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獎懲準則(以 下簡稱本準則)第三十九條規定訂定之。
- 第 2 條本辦法之主管機關為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以下簡稱教育局)。
- 第 3 條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學校:指教育局主管之公私立國民小學。 二、學生:指取得學校正式學籍之在學學生。 三、獎勵管教:指學校對學生採取之獎勵或管教措施。 四、學務處:指學校處理學生事務之下列單位: (一)學生事務處。 (二)前目以外其他學生事務一級單位。 (三)教導一級單位。 五、輔導室:指學校輔導室、相關專責單位或輔導專責人員。
- 第 4 條學校獎勵管教學生,非有正當理由,不得為差別待遇。 學校管教學生,應與學生違規行為之情節輕重相當,並依下列原則為之: 一、採取之措施應有助於目的之達成。 二、有多種同樣能達成目的之措施時,應選擇對學生權益損害較少者。 三、採取之措施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成目的之利益顯失均衡。
- 第 5 條學校管教學生,應審酌個別學生下列情狀,以確保管教措施之合理有效性 : 一、行為之動機及目的。 二、行為之手段及行為時所受之外在情境影響。 三、行為違反義務之次數、程度及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四、學生之人格特質、身心健康狀況、生活狀況及家庭狀況。 五、學生之品行、智識程度及平時表現。 六、行為後之態度。 前項所定行為,包括作為及不作為。
- 第 6 條教師、學務處、輔導室或學校對學生得採取下列管教措施: 一、一般管教措施:指教師個人採取之管教措施。 二、學務處及輔導室之特殊管教措施:指學務處及輔導室採取之特殊管教 措施。 三、學校之特殊管教措施:指經學校學生獎勵與管教委員會(以下簡稱獎 管會)討論決議後,學校採取之特殊管教措施。
- 第 7 條教師基於導引學生發展之考量,衡酌學生身心狀況後,得採取下列一般管 教措施: 一、適當之正向管教措施。 二、口頭糾正。 三、在教室內適當調整座位。 四、要求口頭道歉或書面自省。 五、列入日常生活表現紀錄。 六、通知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協請處理。 七、要求完成未完成之作業或工作。 八、適當增加作業或工作。 九、要求課餘從事可達成管教目的之措施。 十、限制參加正式課程以外之學校活動。 十一、經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同意後,留置學生於課後輔導或參加輔 導課程。 十二、要求靜坐反省。 十三、要求站立反省。但每次不得超過一堂課,每日累計不得超過二小時 。 十四、在教學場所一隅,暫時讓學生與其他同學保持適當距離,並以二堂 課為限。 十五、經其他教師同意,於行為當日,暫時轉送其他班級學習。 十六、其他符合輔導管教相關法令規定之管教目的及原則,且未使學生身 心受到侵害之行為。
- 第 8 條依前條所為之管教無效或學生明顯不服管教,顯已妨害現場活動,教師得 要求學務處或輔導室派員協助,將學生帶離現場;情況急迫時,學務處或 輔導室應派員協助處理,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有危害他人生命、身體 之虞時,得強制帶離現場,並尋求校外相關機構協助處理及同時通知其法 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 於前項情形,教師應告知已實施之輔導管教措施或提供輔導管教紀錄,供 前項學務處、輔導室所派人員或校外相關機構參考。 各處室人員將學生帶離現場後,得安排學生前往圖書館、輔導室或其他適 當場所,參與適當之活動,或依規定予以輔導與管教。 學務處或輔導室於必要時,得基於協助學生轉換情境、宣洩壓力之輔導目 的,衡量學生身心狀況,在學務處或輔導室人員指導下,請學生進行適合 適量之活動或運動項目,但不應基於處罰之目的為之;若發現學生身體確 有不適,應即調整或停止。
- 第 9 條學務處認為學生違規情節重大,擬採取下列各款學校之特殊管教措施時, 應依該校學生獎勵管教規定,簽會導師及輔導室提供意見,經獎管會討論 決議後,始得為之。但情況急迫,應立即依第五款處置者,不在此限: 一、交由學生之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帶回管教。 二、規劃參加高關懷課程。 三、聯繫社政及相關單位協助提供心理治療、社會工作、家庭諮商及其他 專業服務。 四、送請少年輔導單位輔導。 五、通知警察機關處置。 學校為前項第四款或第五款處置時,學生應滿十二歲。 獎管會應保障當事人學生與其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發言之權利,並充 分討論及記載先前已實施各項管教措施之教育效果。 學校除採取第一項所定處置外,必要時,應聯繫社政單位協助處理。 學生家庭為脆弱家庭,或難以期待發揮輔導管教功能之家庭時,得不採取 第一項第一款之帶回管教措施,而應聯繫社政單位協助處理或尋求其他校 內外兒少保護資源。 學生交由其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帶回管教者,每次以五日為限,並應 於事前進行家訪,或與其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面談,以評估其效果。 帶回管教期間,學校應與學生保持聯繫,繼續予以適當之輔導;必要時, 學校得終止帶回管教之處置;帶回管教結束後,學校得視需要予以補課。
- 第 10 條學校對於違反服裝儀容規定之學生,得視其情節,採取適當且符合比例原 則之輔導或管教措施。 前項管教措施,僅限於正向管教措施、口頭糾正、列入日常生活表現紀錄 、通知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協請處理、書面自省及靜坐反省。
- 第 11 條學生於授課日之出缺席狀況,得採取適當且符合比例原則之輔導或管教措 施。
- 第 12 條學校教職員工對學校處理本辦法事件,有提供相關資料及配合說明之義務 。
- 第 13 條學校應於不牴觸本準則及本辦法之範圍內,訂定學生獎勵管教規定,提經 校務會議通過後公告實施,並報教育局備查。
- 第 14 條學校為鼓勵學生優良表現,得採取下列獎勵措施: 一、師長口頭嘉勉。 二、書面獎勵,包括嘉獎、小功及大功。 三、公開場合表揚。 四、登載於學校刊物。 五、頒發獎狀或獎章。 六、頒發獎品或獎金。 七、推舉為學習楷模。 八、其他適當之獎勵。
- 第 15 條學校應設獎管會,置委員五人至十五人,委員任期一年,由校長就下列人 員聘(派)兼之: 一、行政人員代表,其中學務處主任為當然委員。 二、學校教師代表。 三、學校家長代表。 校長得聘學生代表擔任獎管會委員,聘任前應取得其法定代理人之同意。 獎管會任一性別委員人數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但學校任一性別教 師人數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者,不在此限。 第一項第二款及第三款委員人數合計,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二分之一。 委員於任期內因故出缺時,得補行遴聘(派)至原任期屆滿之日止。 獎管會委員不得同時擔任同校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 第 16 條獎管會任務如下: 一、研擬訂定或修正學生獎勵管教規定。 二、審議大功之學生獎勵事件。 三、審議學校之特殊管教措施。 四、審議其他重大學生獎勵措施或管教措施。
- 第 17 條獎管會由學務處主任擔任主席,召集並主持會議。 主席因故不能召集會議時,由校長就委員中指定一人召集之。 主席因故不能主持會議時,由出席委員互推代理主席一人主持會議。 獎管會開會時,委員應親自出席,不得委託他人代理出席。 獎管會經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始得開會;經出席委員二分之一以上之 同意,始得決議。 依第二十二條規定迴避之委員,於表決時,不計入前項出席委員人數。
- 第 18 條第十六條第二款至第四款規定之獎勵管教事件,應由學務處簽會導師及輔 導室提供意見,經獎管會討論決議。
- 第 19 條獎管會審議管教事件,應不公開。 獎管會審議獎勵管教事件,應本客觀、公正、專業原則,瞭解事實經過, 衡酌學生第五條第一項各款之情狀,以鼓勵學生優良表現,導引學生人格 健全及適性發展。 學校之特殊管教措施,應於開會五個工作日前通知相關單位、學生及其法 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以書面或到場陳述意見。 前項陳述及相關詢問內容應予記錄。 獎管會審議獎勵管教事件之決定,以無記名投票表決方式為之。 獎管會之與會人員及相關工作人員對於審議、表決及其他委員個別意見, 應嚴守秘密;涉及受管教學生隱私之事件及其基本資料,均應予以保密。
- 第 20 條獎管會關於學校之特殊管教措施之決議,經校長核定後,學校應作成管教 事件審議決定書,記載主旨、事實、理由、法令依據,及不服決定之救濟 方法、期間及受理機關,並以可供存證查核方式,書面通知受管教學生及 其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
- 第 21 條校長對獎管會決議有不同意見時,應敘明理由,送請獎管會復議;校長對 獎管會復議結果仍不同意時,經獎管會會議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決議維 持獎管會原決議或作成其他決議時,校長應即核定,並予執行。
- 第 22 條獎管會處理本辦法事件,關於委員之迴避,依行政程序法第三十二條及第 三十三條規定。
- 第 23 條學校、校長、學校行政人員或教師,違反本準則或本辦法者,教育局、學 校應依相關法令規定對相關人員議處;私立學校違反者,依私立學校法及 相關法規規定處理。
- 第 24 條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臺北市法規異動條文 text_rotate_vertical 另存PDF print 友善列印
北市05-05-4004
自治規則
民國 114 年 07 月 30 日
中華民國114年7月30日臺北市政府府法綜字第1143033592號令修正發布名稱及全文24條;並自發布日施行
(原名稱: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獎懲準則;新名稱: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獎勵管教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