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編章節條文 text_rotate_vertical 另存PDF print 友善列印

北市06-16-
行政規則:屬行政程序法第159條第2項第2款
民國 86 年 03 月 03 日
中華民國86年3月3日臺北市政府(86)府法三字第8600981000號令發布廢止本標準
  • 第 十三 章 路面排水工程設計標準
  • 第 110 條
    設計系統 新築道路未達到計畫全寬時,兩側可暫設明溝;已達計畫全寬時,若有排 水系統規劃,應依照系統同時施設排水管線;若無排水系統規劃,應考慮 設施適當之側溝。側溝之型式為L型溝,下設暗管或U型溝。
  • 第 111 條
    排水面積 設計市區道路時,已有雨水下水道系統規劃之地區,應按其規定計算排水 面積;如尚無系統規劃之地區,其排水面積之計劃如附圖。 附圖-地面平坦時排水面積畫分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高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面坡度較大 (約1%以上) 時排水面積畫分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高線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12 條
    暴雨強度公式 暴雨度應按各該地區過去資料分析求得,在無其他更為適當之資料時,可 用附錄一公式。 附錄一 (第十三章第一百十二條) 暴雨強度公式: 台北地區:   5.2001 一年頻率暴雨I1=────── t+41.46 6.237 二年頻率暴雨I2=────── t+38.96 7.453 三年頻率暴雨I3=────── t+44.73 8.605 五年頻率暴雨I5=────── t+49.14 式中: I:為降雨強度 (公里/小時) 。 t:為降雨持續時間 (Rainfall Duration) (分鐘)
  • 第 113 條
    暴雨頻率之選定。 暴雨頻率之選定,應根據各地區發展之程度及經濟價值作為衡量之準繩。 規定如左:
    暴雨頻率 適用地區
    三年一次 新市區
    五年一次 舊市區
  • 第 114 條
    逕流係數 逕流係數,規定如左表:
    使用 區 商業 區 住宅區及 混合區 工業 區 機關、學 校、醫院 公園 綠地 農業 區 機場 用地 山區
    計畫 採用 逕流 係數 0.83 0.79 0.67 0.61 0.56 0.38 0.52 0.52
    註:瀝青路面逕流係數採用固定值○.八五。
  • 第 115 條
    流達時間 雨水下水道流達時間,規定如左: 一 商業區流達時間為五分鐘至十五分鐘。 二 住宅區流達時間為二十分鐘至三十分鐘。 三 街道側溝及雨水進水井之流達時間為五分鐘。
  • 第 116 條
    逕流量之計算 逕流量計算公式: C×I×A Q=─────── 360 式中: Q:為逕流量 (立方公尺/秒) 。 C:為逕流係數。 I:為降雨持續時間t分鐘內之平均降雨率 (公里/小時) 。 A:為排水面積 (公頃) 。
  • 第 117 條
    溝 (管) 渠水力計算。 水力計算公式,採用曼寧 (Manning) 公式: 1 V=── (R) ^2/3× (S) ^1/2 n 式中: V:為流速 (公尺/秒) 。 n:為粗糙係數。 R:為水力半徑 (公尺) 。 S:為水力坡降。
  • 第 118 條
    粗糙係數 多種構 (管) 渠,採用之粗糙係數 (n) 值,規定如左:
  • 第 119 條
    計流速限制 計流速限制,規定如左: 一 梯形明渠,其最大流速不得大於每秒四公尺。 二 暗渠流速不得大於每秒三公尺。 三 最小設計流速,不得少於每秒○,六公尺。
  • 第 120 條
    最小雨水管徑 承受街道雨水之管徑,最小不得少於三○公分。
  • 第 121 條
    家庭排水管 家庭排水,應接入污水下水道系統,在污水下水道系統未建前,新築側構 ,應酌留排水孔,以備住戶自行接入側溝內,其最小管徑不得小於二○公 分。
  • 第 122 條
    L型側溝之設計 L型側溝之橫坡一般規定為一:一○。設計L型側構之計算公式為: N 1/2 8/3 Q=1.745×10埞(──)S Y 。 n 式中: Q為流量 (立方公尺/秒) Z為L型側溝橫斷面坡度之倒數 (採用一○) 。 n 為粗糙係數 (採用○.○一五) 。 S為L型側溝縱坡度。 Y為L型側溝最深處之水深 (公分) 。 兩種標準L型側溝流量計算圖如下:
  • 第 123 條
    L型側溝之最小縱坡度 L型混凝土側溝之最小縱坡度,規定為千分之一.二,設道路縱坡度許可 ,設計時應使側溝底坡度與道路縱坡度一致。
  • 第 124 條
    緣石進水井 進水井之最大間距不得超過三○公尺。緣石進水口寬度可依左圖 (緣石進 水進水容量曲線圖) 決定之。
  • 第 125 條
    撥噫]置條件 撥噫]置條件規定如左: 一 地下水位高之地區。 二 道路縱坡平坦,而路幅內設有寬度超過四公尺之綠島者。
快速回到頁首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