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一 編 總則
- 第 十一 章之一 特殊強制處分
-
第 153-1 條為調查犯罪情形或蒐集證據認有必要時,得使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或其他 非以辨識個人生物特徵之科技方法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追蹤位置。 對第三人實施前項調查,以有相當理由可信與被告、犯罪嫌疑人、證人或 應扣押之物或電磁紀錄有所關連時為限。 前二項實施期間,不得逾連續二十四小時或累計逾二日,實施當日不足二 十四小時,以一日計。有再次或繼續實施之必要者,至遲應於再次實施前 或期間屆滿前,由檢察官依職權或由司法警察官報請檢察官許可後,以書 面記載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五第一項各款之事項與實施調查之必要性及其理 由向該管法院聲請核發許可書。 實施第一項、第二項調查前,可預期實施期間將逾連續二十四小時或累計 逾二日者,得於實施前,依前項規定向該管法院聲請核發許可書。 前二項法院許可之期間,每次不得逾三十日。有繼續實施之必要者,至遲 應於期間屆滿之二日前,由檢察官依職權或由司法警察官報請檢察官許可 後,以書面記載具體理由向該管法院聲請核發許可書。
-
第 153-2 條為調查犯罪情形或蒐集證據認有必要時,得使用科技方法調查被告或犯罪 嫌疑人管領或使用之行動通訊設備之位置、設備號碼或使用之卡片號碼。 對第三人管領或使用之行動通訊設備之位置、設備號碼或使用之卡片號碼 實施前項調查,以有相當理由可信與被告、犯罪嫌疑人、證人或應扣押之 物或電磁紀錄有所關連時為限。 前二項情形,應由檢察官依職權或由司法警察官報請檢察官許可後,以書 面記載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五第一項各款之事項與實施調查之必要性及其理 由向該管法院聲請核發許可書。 前項許可之期間,每次不得逾三十日。有繼續實施之必要者,至遲應於期 間屆滿之二日前,由檢察官依職權或由司法警察官報請檢察官許可後,以 書面記載具體理由向該管法院聲請核發許可書。 實施第一項、第二項調查時,因技術上無可避免取得非受調查人之個人資 料,除為供第一項、第二項之比對目的外,不得使用,且於調查實施結束 後應即刪除。
-
第 153-3 條為調查最重本刑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有相當理由可信被告或犯罪嫌疑 人管領或使用具隱私或秘密合理期待之空間內之人或物與本案有關,得從 該空間外,使用非實體侵入性之科技方法對該空間內之人或物監看及攝錄 影像。 對於第三人管領或使用具隱私或秘密合理期待之空間內之人或物,實施前 項調查,以有事實足認與被告、犯罪嫌疑人、證人或應扣押之物或電磁紀 錄有所關連時為限。 前二項情形,應由檢察官依職權或由司法警察官報請檢察官許可後,以書 面記載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五第一項各款之事項與實施調查之必要性及其理 由向該管法院聲請核發許可書。 前項許可之期間,每次不得逾三十日。有繼續實施之必要者,至遲應於期 間屆滿之二日前,由檢察官依職權或由司法警察官報請檢察官許可後,以 書面記載具體理由向該管法院聲請核發許可書。
-
第 153-4 條對軍事上應秘密之處所,非得該管長官允許,不得實施前條之調查。 前項情形,除有妨害國家重大利益者外,不得拒絕。
-
第 153-5 條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一至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三之許可書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案由及涉犯之法條。 二、受調查人或物。但受調查人不明者,得不予記載。 三、使用之調查方法及使用該方法調查得取得之標的。 四、前款之調查方法裝設或實施方式。 五、執行機關。 六、實施期間。 核發許可書之程序,不公開之。法院並得於許可書上,對執行人員為適當 之指示。 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一至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三之聲請,經法院駁回者,不得 聲明不服。 檢察官或核發許可書之法官得命執行機關提出執行情形之報告。執行機關 應於執行期間內,依檢察官或法官指示作成報告書,說明執行行為之進行 情形,以及有無繼續執行之需要。核發許可書之法官並得於發現有不應繼 續執行之情狀時,撤銷原核發之許可。 第一百二十八條之二之規定,於實施本章規定之調查時,準用之。
-
第 153-6 條於下列情形之一,檢察官、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有相當理 由認為情況急迫,而有立即實施之必要者,得逕行實施,並應於實施後三 日內依各該條規定以書面聲請該管法院補發許可書: 一、實施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一之調查已逾連續二十四小時或已累計逾二日 ,實施當日不足二十四小時,以一日計。 二、實施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二、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三之調查。 前項之調查,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即停止實施: 一、檢察官不許可或於報請日起逾三日未為許可之決定。 二、法院未補發許可書或於聲請日起逾三日未為補發許可書之裁定。 法院補發許可書者,實施期間自實施之日起算。 第一項之聲請,經法院駁回者,不得聲明不服。
-
第 153-7 條經法院依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一至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三及前條核發或補發許 可書實施之調查結束,或依前條第二項停止實施後,執行機關應敘明受調 查人之姓名、住所或居所、許可書核發機關文號、實際調查期間、有無獲 得調查目的之資料及救濟程序,陳報該管檢察官及法院,由法院通知受調 查人。如認通知有妨害調查目的之虞、通知顯有困難或不能通知者,應一 併陳報。 調查結束或停止實施後,執行機關逾一個月未為前項之陳報者,法院應於 十四日內主動通知受調查人。但通知顯有困難或不能通知者,法院得不通 知受調查人。 法院對於第一項陳報,除有具體理由足認通知有妨害調查目的之虞、通知 顯有困難或不能通知之情形外,應通知受調查人。 第一項不通知之原因消滅後,執行機關應陳報法院補行通知。原因未消滅 者,應於第一項陳報後每三個月向法院陳報未消滅之情形。逾期未陳報者 ,法院應於十四日內主動通知受調查人。 實施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一之調查未逾連續二十四小時或未逾累計二日者, 除通知有妨害調查目的之虞、通知顯有困難或不能通知之情形外,應由執 行機關於調查結束後一個月內,敘明受調查人之姓名、住所或居所、實際 調查期間、有無獲得調查目的之資料及救濟程序,通知受調查人。並應每 三個月檢視不通知之情形是否消滅,如不通知之情形已消滅,應即通知受 調查人。
-
第 153-8 條實施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一至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三及第一百五十三條之六調 查所得資料,與本案有關者,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留存該案卷宗,供本 案偵查、審判使用,不得作為其他程序之證據或其他用途。 實施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一至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三及第一百五十三條之六調 查所得其他案件資料,不得作為證據。但於實施期間屆滿後三十日內補行 陳報法院,並經法院審查認可該案件與本案具有關連性或為最重本刑五年 以上之罪者,不在此限。 實施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一至第一百五十三條之三及第一百五十三條之六調 查所得資料,除符合前二項情形外,應即銷燬或刪除之,不得作為司法偵 查、審判、其他程序之證據或其他用途。但已供另案偵辦使用者,不在此 限。 第二項之陳報,經法院駁回者,不得聲明不服。
-
第 153-9 條為執行刑事裁判,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外,法官、檢察官、檢察事務官、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得依本章之規定實施調查。
-
第 153-10 條受調查人及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辯護人,對於法官、檢察官依本章所為之 裁定或處分,得向該管法院提起抗告或聲請撤銷或變更之。 前項提起抗告或聲請期間為十日,自送達後起算。法院不得以已執行終結 而無實益為由駁回。 第四百零九條至第四百十四條、第四百十七條、第四百十八條第二項規定 ,於本條準用之。 對於第一項之裁定,不得聲明不服。 依本章實施調查之方式、所得資料之保存、管理及銷燬、陳報、通知、救 濟、監督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司法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法規名稱:
刑事訴訟法
修正日期:
民國 113 年 07 月 31 日
沿 革:
中華民國113年7月31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1300068921號令修正公布第245條條文;並增訂第70-1、153-1~153-10、245-1條條文及第十一章之一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