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條本細則依社會救助法 (以下簡稱本法) 第四十五條規定訂定之。
-
第 2 條本法第四條第一項之當年度一定金額及第二項之最低生活費,中央、直轄 市主管機關應於前一年九月三十日前公告之。
-
第 3 條本法第五條第二項第二款所定特定境遇單親家庭,指申請人有下列情形之 一,且獨自扶養未滿十八歲未婚仍在學子女之家庭: 一、配偶死亡。 二、配偶失蹤,經向警察機關報案協尋未獲,達六個月以上。 三、經法院判決離婚確定或因受家庭暴力已完成協議離婚登記。 四、因受家庭暴力,已提起離婚之訴。 五、配偶處一年以上之徒刑或受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一年以上,且在 執行中。 申請人有前項各款情形之一,且獨自扶養十八歲至二十五歲在國內就讀屬 於本法第五條之三第一款規定學校子女,或獨自照顧無生活自理能力身心 障礙子女者,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得視實際需要及財政能力,認定 其為特定境遇單親家庭。
-
第 4 條本法第五條第二項第三款所稱無扶養能力,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其動 產及不動產未超過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公告當年度一定金額者: 一、列冊低收入戶。 二、罹患嚴重傷、病,必須三個月以上之治療或療養致不能工作。 三、獨自照顧特定身心障礙或罹患特定病症且不能自理生活之共同生活或 受扶養親屬,致不能工作。 四、身心障礙致不能工作。 五、依就業保險法第二十五條規定辦理失業認定或依同法第二十九條、第 三十條規定辦理失業再認定,並取得失業認定證明。 本法第五條之三第四款及前項第三款所定特定身心障礙及特定病症之範圍 ,如附表一及附表二。
-
第 5 條本法第五條之三年齡之計算,以調查當時之實足年齡為準。
-
第 6 條依本法第十條第二項、第十三條或第十四條規定辦理之調查及訪問,直轄 市、縣 (市) 主管機關應予以記錄,並建立個案輔導資料。
-
第 7 條本法第十三條所定之調查,應於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完成,分類列冊 登記,如有異動,應隨時變更。
-
第 8 條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依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規定對低收入戶中有工 作能力者輔助其自立時,得轉介各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配合辦理。 經依規定予以輔助仍不能適應者,得調整之;其無正當理由拒不接受調整 者,不予扶助。
-
第 9 條依本法第十八條或第二十一條申請醫療補助或急難救助者,應備齊申請表 件,檢同相關證明,向戶籍所在地鄉 (鎮、市、區) 公所提出,轉戶籍所 在地主管機關申請之。但遇有急迫情形者,得由戶籍所在地主管機關查明 先行辦理救助,再行補送有關表件。
-
第 10 條本法第二十一條所稱戶內人口,指同一戶籍並共同生活者;所稱失業,指 依就業保險法第二十五條規定辦理失業認定或依同法第二十九條、第三十 條規定辦理失業再認定,並取得失業認定證明者;所稱入營服役,指應徵 集召集入營服兵役或替代役現役者。
-
第 11 條本法第二十四條所稱當地鄉 (鎮、市、區) 公所,依下列情形定之: 一、有戶籍者:為戶籍所在地之鄉 (鎮、市、區) 公所。 二、戶籍不明者:為路倒或屍體發現地之鄉 (鎮、市、區) 公所。 前項情形,應行辦理葬埋之機關,認有必要時,得協調屍體所在地之鄉 ( 鎮、市、區) 公所協助辦理。 鄉 (鎮、市、區) 公所辦理葬埋時,應將所知死亡者之性別、身世、出生 與死亡年月日、埋葬地點及死亡原因列冊登記保存;戶籍不明者,並應將 其照片、身體特徵或其他足資辨識之資料列冊登記保存。 協助辦理葬埋之鄉 (鎮、市、區) 公所,應將前項列冊登記保存資料,送 原請求協助鄉 (鎮、市、區) 公所保存。
-
第 12 條私人或團體贊助社會救助事業捐贈之土地、財物,得依有關稅法規定申請 減免稅捐。 依本法辦理社會救助事業,非以營利為目的者,得依有關稅法規定申請免 徵稅捐。
-
第 13 條本法第四十四條之一第二項所稱公開徵信,指將接受之捐贈之基本資料及 辦理情形,至少每三個月於網際網路、機關 (構) 發行之刊物或新聞紙公 告。 前項基本資料,包括姓名、金額、捐款日期及指定捐贈項目。
-
第 14 條本細則自發布日施行。
法規名稱:
社會救助法施行細則
修正日期:
民國 94 年 10 月 27 日
沿 革:
中華民國94年10月27日內政部台內社字第0940039165號令修正發布全文14條;並自發布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