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六 章 道路交叉設計標準
-
第 51 條立體交叉處匝道之設計行車速率 立體交叉處匝道上之設計行車速率,參照左表設計:
主車道上設計行車速率 (公里/小時) 匝道上設計行車速率 (公里/小時) 適 當 最 小 四○ 五○ 三五 四○ 二○ 二五 六○ 七○ 四五 五○ 三○ 八○ 九○ 六五 七○ 四○ 四五 一○○ 七五 五○ -
第 52 條立體交叉處匝道上曲線之最短半徑 匝道上曲線之最短半徑,規定如左表:
匝道上設計行車速率 (公里/小時) 二 五 三 ○ 四 ○ 四 五 五 ○ 五 五 六 五 七 ○ 七 五 匝道上曲線之最短半 徑 (公尺) 二 五 三 ○ 五 ○ 六 ○ 七 ○ 一 ○ ○ 一 三 ○ 一 五 ○ 一 五 ○ -
第 53 條立體交叉處匝道上複合曲線之最短長度 匝道使用複合曲線時,曲線之最短長度規定如左表:
曲線半徑 (公尺)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九 ○ 一 ○ ○ 一 二 ○ 一 五 ○ 以 上 最短曲線長度 (公尺) 一 二 一 四 一 六 一 八 二 二 三 ○ 三 二 三 五 四 ○ -
第 54 條匝道上之安全視距 匝道上之安全視距,以第五條之規定作為安全視距。
-
第 55 條匝道上之最大縱坡度 匝道上之最大縱坡度,依第十三條之規定。
-
第 56 條匝道上之超高 匝道上之超高度,不得超高一○%。
-
第 57 條匝道之橫坡 匝道在直線部分之橫坡,規定最小為一%單向橫坡度。
-
第 58 條匝道最小寬度 匝道最小寬度規定如左表:甲:小型車輛為主,包括若干大型車輛。 乙:大型車輛為主,包括若干半拖車之特種車輛。 丙:以半拖車等大型車輛為主。
匝道上路面內側邊緣 之半徑 (公尺) 30 40 50 70 100 130 150 匝 道 路 最 小 寬 度 ︵ 公 尺 ︶ 單向單車道 不允許超車 甲 4.2 4.2 4.0 3.9 3.6 3.6 3.6 乙 4.8 4.7 4.6 4.6 4.5 4.3 4.3 丙 5.2 5.0 4.9 4.8 4.6 4.6 4.6 單向單車道 允許超越故 障車輛 甲 5.8 5.6 5.5 5.4 5.2 5.2 5.2 乙 6.4 6.2 6.1 6.0 5.8 5.8 5.8 丙 7.3 7.1 6.9 6.6 6.4 6.4 6.4 雙車道、單 向或雙向行 駛 甲 8.2 8.0 7.9 7.1 7.6 7.6 7.6 乙 9.1 8.9 8.8 8.4 8.2 8.2 8.2 丙 10.1 9.7 9.3 8.8 8.5 8.5 8.2 -
第 59 條匝道端變速車道長度 匝道端點之變速車道設計長度,依第二十三條至第二十六條之規定。
-
第 60 條出口匝道端點之設計出口匝道端點之設計,規定如左: 一 出口匝道每小時交通量達六○○輛至八○○輛時,出口端點之設計如 圖甲或乙所示,漸縮區長度Z規定如左表:二 出口匝道每小時交通量達八○○輛至一、二○○輛時,出口端點之設 計標準如圖丙所示,漸縮區長度Z之規定同第一款。 三 出口匝道每小時交通量超過一、二○○輛時,出口端點之設計標準如 圖丁所示,漸縮區長度Z之規定同第一款。 (法源資訊編:圖甲~丁請參閱台北市現行法規要點彙編 (二) 84年版 第 1145 頁)
道路設計行車速率 漸縮區長度與支配之比值 (Z/C) (公里/小時) 最小值 適當值 六○ 八 一二 八○ 一○ 一五 一○○ 一二 一八 -
第 61 條交流道立體交叉處入口匝道端點之設計 入口匝道端俞之設計,規定如左: 一 入口匝道每小時交通量在一、二○○輛以下時,入口端點之設計標準 如圖甲或乙所示,其在入口端點處縮減匝道路面寬度,規定如左表:二 入口匝道每小時交通量在一、二○○輛以上時,入口端點設計標準如 圖丙所示: (法源資訊編:圖甲~丙請參閱台北市現行法規要點彙編 (二) 84年版 第 1147 頁)
W匝道寬度 W縮減值-公尺 路面縮減所需長度 (F) 最小值 適當值 一.二○ 一二 一八 一.八○ 一八 二七 二.四○ 二四 三六 三.○○ 三○ 四五 三.六○ 三六 五四 -
第 62 條後續匝道端點間之距離 後續匝道之平面配置如圖甲乙丙及丁所示,相續兩匝道端點間之距離,規 定如左表:(法源資訊編:圖表請參閱台北市現行法規要點彙編 (二) 84年版 第 1148-1149 頁)
設計行車速度 平均行車速率 距離L (公尺) (公里/小時) (公里/小時) 最小值 適當值 五○以下 三○-四○ 五五 九○ 六五-八○ 五五-六五 九○ 一三五 九○以上 七五-八五 一二○ 一八○ -
第 63 條單車道出口分流操作區域之設計 單車道出口分流操作區域之設計標準,如圖甲所示。
-
第 64 條雙車道出口分流操作區域之設計 雙車道出口分流操作區域之設計標準,如圖乙所示。
-
第 65 條單車道入口合流操作區域之設計 單車道入口合流操作區域之設計標準,如圖丙所示。
-
第 66 條雙車道入口合流操作區域之設計 雙車道入口合流操作區域之設計標準,如圖丁所示。 (法源資訊編:圖表請參閱台北市現行法規要點彙編 (二) 84年版 第 1150頁)
-
第 67 條立體交叉之淨空 立體交叉之淨空,規定如左: 一 快車道路面上淨高為四.六公尺,但不得已時可視實際情形減為四. 三公尺。 二 側面車道路面上淨高同前款之規定,但專供慢車行駛者之淨高得減為 二.五公尺。 三 人行道上淨高為二.四公尺。 四 限制車種通行之道路其路面上之淨高,依所限制車種中最高高度加五 ○公分。
-
第 68 條環形交叉處之設計行車速率 環形交叉處之設計行車速率,原則上可按第四條規之七○%計之。但最高 不超過四○公里/小時。如交叉處兩路以上係以不同之行車速率設計時, 設計環形交叉,應以最高之行車速率為準。
-
第 69 條環形交叉處之視距 在環形交叉處,每條輻射路上應具之視距,不得少於第五條規定之最短視 距。
-
第 70 條環形交叉處之縱坡度 在環道內之縱坡度,不宜超過三%,不得已時得用五%。
-
第 71 條環形交叉處之交織距離 環形交叉處之最短交織距離,規定如左表:
環道內設計行車速率 (公里/小時) 最短環形交織距離 (公尺) 二○ 二五 二五 三○ 三○ 三五 四○ 四五 -
第 72 條環形交叉之最短平徑 一 圓形中心島:圓形中心島之半徑,不得短於左列公式求得之值。 ΣL 1 R=───-──W 2π 2 式中: R:圓形中心島之半徑 (公尺) 。 ΣL:交織距離之和數 (公尺) 。 W:環形車道之寬度 (公尺) 。 二 非圓形中心島及輻射路交接處,所用之最短半徑,規定如左表:
環形交叉環道內之設計行車速率 (公里/小時) 最短安全半徑 (公尺) 無超高 六%超高 一五 二○ 一五 二五 三○ 二○ 三○ 四○ 三○ 四○ 八○ 六○ -
第 73 條環形交叉之環道路寬 環形交叉之快車道環道路寬,按輻射路之數目,規定如左表:
輻射數目 環道路寬 (公尺) 三 七.五~一一.○ 四 七.五~一五.○ 五 九.○~一五.○ 六 九.○~一五.○ -
第 74 條環形交叉處之環道路面橫坡度 環道內路面橫坡度,規定如左表:
環道內路面設計行車 速率 (公里/小時) 在路拱線上橫坡度之最大 代數差 (公尺/公尺) 一五-二五 ○.○七-○.○八 三○-四○ ○.○六-○.○七 -
第 75 條平面交叉處之交角 平面交叉處之交角,以直角為宜。斜交時,其交角應在六○度至一二○度 之間。
-
第 76 條道路交叉處之中央分向島開口 在道路交叉處,中央分向島得予開口,以利車輛之轉向,開口之大小依車 輛之轉彎平徑及島之寬度而定。最小開口規定如左表:
中 央 寬 度 分 向 島 分向 島 形狀最小開 口 長度 轉 車輛 小型 客車 小型車輛為 主偶爾有大 型客貨車 大型客車及 大型貨車 半拖車 九 十二 十五 十八 弧 形 島 端 尖 形 島 端 弧 形 島 端 尖 形 島 端 弧 形 島 端 尖 形 島 端 弧 形 島 端 尖 形 島 端 1.2 17 17 23 23 30 30 35 35 1.8 16 12 22 18 29 23 24 27 2.4 15 12 22 16 28 20 34 26 3.0 15 12 21 14 27 19 33 23 3.6 14 12 20 13 26 17 33 22 4.8 13 12 19 12 25 15 32 20 6.0 12 12 18 12 24 13 30 17 7.2 12 12 17 12 23 12 29 16 8.4 12 12 16 12 22 12 28 14 9.6 12 12 15 12 20 12 26 12 10.8 12 12 13 12 19 12 25 12 12 12 12 12 12 18 12 24 12 15 12 12 12 12 15 12 21 12 18 12 12 12 12 12 12 18 12 24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
第 77 條平面交叉處之轉彎半徑 道路平面交叉處路面邊線之最小轉彎半徑規定如左表:表中: 甲為小型車輛。 乙為大型客車及大型貨車。 丙為車輛總長度一四公尺以下之半拖車。 丁為車輛總長度一四公尺以上之半拖車。
車輛 種類 轉向角 (度) 圓曲線半徑 (公尺) 三心複曲線 半徑 (公尺) 垂距 (公尺) 甲 三○ 一八 - - 乙 三○ 三○ - - 丙 三○ 四五 - - 丁 三○ 六○ - - 甲 四五 一五 - - 乙 四五 二三 - - 丙 四五 三六 - - 丁 四五 四五 - - 甲 六○ 一二 - - 乙 六○ 一八 - - 丙 六○ 三○ - - 丁 六○ - 六○-二三-六○ 一.一 甲 七五 一一 三○- 八-三○ ○.六 乙 七五 一七 三六-一四-三六 ○.六 丙 七五 二三 三六-一四-三六 一.二 丁 七五 - 四五-一五-四五 一.七 甲 九○ 九 三○- 六-三○ ○.八 乙 九○ 一五 三六-一二-三六 ○.六 丙 九○ - 三六-一二-三六 一.五 丁 九○ - 四五-四五-四五 一.五 甲 一○五 - 三○- 六-三○ ○.八 乙 一○五 - 三○-一一-三○ ○.九 丙 一○五 - 三○-一一-三○ 一.五 丁 一○五 - 四五-一二-四五 二.○ 甲 一二○ - 三○- 六-三○ ○.六 乙 一二○ - 三○- 九-三○ 一.五 丙 一二○ - 三○- 九-三○ 一.七 丁 一二○ - 三六-一一-三六 二.一 甲 一三五 - 三○- 六-三○ ○.五 乙 一三五 - 三○- 九-三○ 一.五 丙 一三五 - 三○- 九-三○ 一.五 丁 一三五 - 三○- 九-三六 二.四 甲 一五○ - 二三- 六-二三 ○.六 乙 一五○ - 三○- 九-三○ 一.五 丙 一五○ - 三○- 九-三○ 一.五 丁 一五○ - 三六- 九-三六 二.三 甲 一八○ (迴轉) - 一五- 五-一五 一.五 乙 一八○ (迴轉) - 三○- 九-三○ 一.五 丙 一八○ (迴轉) - 三○- 六-三○ 三.○ 丁 一八○ (迴轉) - 三六- 八-三六 三.四 -
第 78 條槽化轉彎式平面交叉設計 槽化轉彎式平面交叉之轉彎分道,其最小半徑及路面寬度,規定如左表:
主道設計行車 速率 (公里/小時) 轉彎分道設計 行車速率 (公里/小時) 轉彎分道 最小半徑 (公尺) 路面寬度 (公尺) 單 向 單車道 單 向 雙車道 雙 向 雙車道 八○ 五五 四○ 四.五 八 九 六○ 四○ 二五 四.五 八 九 四○ 三○ 一五 五.○ 九 一○ 三○ 二○ 一五 五.○ 九 一○ 二五 二○ 一五 五.○ 九 一○ -
第 79 條都市計畫道路交叉處建築線截角長度標準規定如左表:│ │二│一二○度│ │ │ │ │ │四│四│四│六│六│ │ │十├────┼─┼─┼─┼─┼─┼─┼─┼─┼─┼─┤ │ │五│ 九○度│ │ │ │ │ │五│五│五│八│八│ │ │以├────┼─┼─┼─┼─┼─┼─┼─┼─┼─┼─┤ │ │上│ 六○度│ │ │ │ │ │六│六│六│十│十│ │ ├─┼────┼─┼─┼─┼─┼─┼─┼─┼─┼─┼─┘ │ │二│一二○度│ │ │ │四│四│四│四│四│六│ │ │十├────┼─┼─┼─┼─┼─┼─┼─┼─┼─┤ │ │二│ 九○度│ │ │ │五│五│五│五│五│八│ │ │以├────┼─┼─┼─┼─┼─┼─┼─┼─┼─┤ │ │上│ 六○度│ │ │ │六│六│六│六│六│十│ │ ├─┼────┼─┼─┼─┼─┼─┼─┼─┼─┼─┘ │ │二│一二○度│三│三│三│四│四│四│四│四│ │ │十├────┼─┼─┼─┼─┼─┼─┼─┼─┤ │ │以│ 九○度│四│四│四│五│五│五│五│五│ │ │上├────┼─┼─┼─┼─┼─┼─┼─┼─┤ │ │ │ 六○度│五│五│五│六│六│六│六│六│ │ ├─┼────┼─┼─┼─┼─┼─┼─┼─┼─┘ │ │十│一二○度│三│三│三│四│四│四│四│ │ │八├────┼─┼─┼─┼─┼─┼─┼─┤ │ │以│ 九○度│四│四│四│五│五│五│五│ │ │上├────┼─┼─┼─┼─┼─┼─┼─┤ │ │ │ 六○度│五│五│五│六│六│六│六│ │ ├─┼────┼─┼─┼─┼─┼─┼─┼─┘ │ │十│一二○度│三│三│三│四│四│四│ │ │五├────┼─┼─┼─┼─┼─┼─┤ │ │以│ 九○度│四│四│四│五│五│五│ │ │上├────┼─┼─┼─┼─┼─┼─┤ │ │ │ 六○度│五│五│五│六│六│六│ │ ├─┼────┼─┼─┼─┼─┼─┼─┘ │ │十│一二○度│三│三│三│四│四│ │ │二├────┼─┼─┼─┼─┼─┤ │ │以│ 九○度│四│四│四│五│五│ │ │上├────┼─┼─┼─┼─┼─┤ │ │ │ 六○度│五│五│五│六│六│ │ ├─┼────┼─┼─┼─┼─┼─┘ │ │十│一二○度│三│三│三│四│ │ │以├────┼─┼─┼─┼─┤ │ │上│ 九○度│四│四│四│五│ │ │ ├────┼─┼─┼─┼─┤ │ │ │ 六○度│五│五│五│六│ │ ├─┼────┼─┼─┼─┼─┘ │ │八│一二○度│三│三│三│ │ │以├────┼─┼─┼─┤ │ │上│ 九○度│四│四│四│ │ │ ├────┼─┼─┼─┤ │ │ │ 六○度│五│五│五│ │ ├─┼────┼─┼─┼─┘ │ │六│一二○度│三│三│ │ │以├────┼─┼─┤ │ │上│ 九○度│三│三│ │ │ ├────┼─┼─┤ │ │ │ 六○度│四│四│ │ ├─┼────┼─┼─┘ │ │四│一二○度│三│ │ │以├────┼─┤ │ │上│ 九○度│三│ │ │ ├────┼─┤ │ │ │ 六○度│四│ │ ├─┼────┴─┴─────────────────────┤ │備│ (一) 交叉角度欄內之一二○度表示在一○五度以上,未滿一二│ │ │ ○度。九十度表示在七五度以上,未滿一○五度。六○度│ │ │ 表示六十度以上,未滿七十五度。 │ │ │ (二) 交叉角超過一二○度者無須截角。 │ │ │ (三) 交叉角不滿六十度者,依實際情形另行核定。 │ │ │ (四) 三條以上道路相叉時,其交叉角度指相鄰道路所構成之交│ │ │ 叉角度。 │ │ │ (五) 截角所成之三角形應為等腰三角形。 │ │註│ (六) 截角改為圓形時截角度即為該弧之弦。 │ └─┴────────────────────────────┘
較 寬 道 路 截 較狹 角長 道 度 路 交 叉長度 四 以 上 六 以 上 八 以 上 十 以 上 十 二 以 上 十 五 以 上 十 八 以 上 二 十 以 上 二 十 二 以 上 二 十 五 以 上 三 十 以 上 四 十 以 上 四 十 以 上 一二○度 四 四 四 六 六 六 六 九○度 五 五 五 八 八 八 八 六○度 六 六 六 十 十 十 十 三 十 以 上 一二○度 四 四 四 六 六 六 九○度 五 五 五 八 八 八 六○度 六 六 六 十 十 十 -
第 80 條道路與鐵路交叉型式 市區道路與鐵路交叉之型式,規定如左表:
市區道路種類 市區道路與鐵路交叉型式 高速道路 立體交叉 主要或次要道路 立體交叉或平面交叉 -
第 81 條道路與鐵路立體交叉淨空 立體交叉淨空規定如左: 一 市區道路在鐵路之上者,依照鐵路最小淨空規定。 二 市區道路在鐵路之下者,最小淨空依照第六十七條之規定辦理。
-
第 82 條道路與鐵路平面交叉設計 市區道路與鐵路平面交叉標準,相交角度不得小於四五度,距叉道一五公 尺以內,應保持水平,在此距離之外五○以尺以內,縱坡度不得大於百分 之四,距叉道三○公尺以內。忌設彎道,應具安全設備,並應依交通部公 布之「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辦理。
法規名稱:
(廢) 臺北市市區道路工程設計標準
修正日期:
民國 86 年 03 月 03 日
沿 革:
中華民國86年3月3日臺北市政府(86)府法三字第8600981000號令發布廢止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