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四 章 文化環境
  • 第 15 條
    公有建築物及重大公共工程之興辦機關(構)應辦理公共藝術,營造美學 環境,其辦理經費不得少於該建築物及公共工程造價百分之一。 興辦機關(構)辦理公共藝術,應參照藝術創作者所提之建議,擬訂公共 藝術管理維護計畫,定期勘察公共藝術狀況,並逐年編列預算辦理之。 第一項公有建築物、重大公共工程因特殊事由,經審議會審核同意免辦理 公共藝術,或其辦理經費未達百分之一者,其辦理或剩餘經費應納入各級 主管機關成立之相關基金或專戶,統籌辦理文化藝術事務。 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辦理公共藝術成效卓著者 ,應予獎勵。 前四項公共藝術之定義、辦理方式、獎勵、審議會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 ,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及內政部定之。 興辦機關違反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者,經主管機關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 改善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 第 16 條
    主管機關及教育主管機關應推動文化教育及藝文體驗;其課程或活動之發 展、執行及推廣,得結合各級學校、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文教機構、 文教場館、社區共同辦理。
  • 第 17 條
    政府應整合資源,強化文化藝術領域中適當之法人、機構或團體及協力機 制,運用社會創新力量,建立有利於社區營造之公共治理支持體系。
  • 第 18 條
    文化藝術工作者或事業辦理文化藝術事務,需用公有或國營事業所有不動 產,得由公產管理機關或國營事業以出租方式提供使用,不受國有財產法 第四十三條及地方政府公產管理法令之限制;其租金得予優惠或減免,並 得予適當減免地價稅及房屋稅。 前項出租方式、租期及租金優惠或減免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 商財政部、國營事業主管機關及地方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地價稅及房屋稅減免之期限、範圍、基準及程序之自治條例,由直 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並報財政部備查。 第一項減免地價稅及房屋稅規定,實施年限為五年,其年限屆期前半年, 行政院得視情況延長之,並以一次為限。
  • 第 19 條
    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就其主管事務,協助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研發、 創新、產製或跨領域合作,運用資通訊技術傳播我國文化內容。 中央主管機關得會同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運用 資通訊技術創作及傳播我國文化內容者,給予獎勵或補助,並於國際促進 我國文化傳播權實踐。
  • 第 20 條
    政府應善用科技促進文化參與,維護多元平權,發展數位時代之文化公民 社會,並於保障資料保護和資訊安全前提下,加速資料開放及授權,強化 數位時代原生文化內容生產,促進文化科技創新發展。
  • 第 21 條
    政府應以文化內涵為基礎,整備各項資源,連結在地文化,發展文化觀光 ,推動地方創生。 中央主管機關應辦理文化觀光相關統計調查,並定期檢討文化觀光政策。
  • 第 22 條
    政府應鼓勵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加入文化藝術相關國際組織,支持文化 藝術相關國際組織於國內設立據點或分部。 政府應鼓勵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辦理國際合作及交流事務,拓展文化與 公眾外交。
  • 第 23 條
    中央主管機關每年應彙整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文化藝術機關、團體、事 業與從業人員等之數據,編製文化藝術事業之產業動態指標,定期公告之 。以掌握文化藝術發展現況,作為政策制定之參據。
快速回到頁首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