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總則
- 第 1 條為防制空氣污染,維護國民健康,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令 之規定。
- 第 2 條本法所用專有名詞,定義如左: 一、空氣污染物:謂空氣中足以直接或間接妨害公眾健康之物質,或足以引起公眾 厭惡及惡臭物質。 二、最高容許量:謂排放每一立方公尺廢氣中容許混存各種空氣污染物之最高限量 。
- 第 3 條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衛生署;在省(市)為省(市)政府;在縣( 市)為縣(市)政府。
- 第二章 空氣污染之防制
- 第 4 條省(市)及縣(市)主管機關得視轄境內空氣污染或可能污染狀況,劃定空氣污染 防制區,並公告之。 前項防制區,涉及二以上省(市)或有特殊需要者,由中央主管機關劃定並公告之 。涉及二以上縣(市)或有特殊需要者,由省主管機關劃定並公告之。
- 第 5 條在防制區內,不得有左列行為: 一、未經主管機關許可,販賣或使用生煤、或其他易致空氣污染之燃料。 二、排放空氣污染物超過最高容許量。 三、無有效防塵、防煙設備而燃燒、融化、煉製能產生塵煙之物質。 四、棄置可生惡臭或有毒氣體之物質,致散布空氣污染物。 五、其他經主管機關公告之空氣污染行為。 前項第一款易致空氣污染之燃料,由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訂定後公告之。
- 第 6 條各防制區內排放空氣污染物之最高容許量,由省(市)主管機關視其實際情況擬定 ,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公告之。但必要時,得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後 ,報請行政院逕行訂定公告。
- 第 7 條各級主管機關得指派人員,隨帶證明文件,進入公私場所,檢查及鑑定其空氣污染 物排放狀況。 公私場所之所有人、居住人、看守人或可為其代表之人,對前項之檢查及鑑定,不 得拒絕。 第一項檢查及鑑定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 第 8 條在防制區內工商廠、場、交通工具,其排放空氣污染物超過最高容許量者,應設置 空氣污染防制設備,或適當防制措施。
- 第 9 條工商廠、場排放空氣污染物,如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時,主管機關應立即命其採取緊 急防制措施,必要時得命其停工。
- 第 10 條為防制空氣污染,各級主管機關應選定適當地區,設置空氣污染測驗站,經常採樣 化驗分析,定期彙報上級主管機關,並應依據測驗結果,採取必要之措施。 前項空氣污染測驗站設置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 第 11 條在防制區外如有第五條第一項各款行為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予以勸導改 善;其經三次勸導仍不改善者,應予取締。
- 第三章 罰則
- 第 12 條違反第五條第一項第一款之規定者,處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販賣 或使用。 違反第五條第一項第二款至第五款規定之一者,處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鍰;其 違反者為工商廠、場,處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鍰。 前項罰鍰,得按日連續處罰,至其改善或處理完成之日為止。
- 第 13 條違反第十一條規定不服取締者,處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罰鍰。
- 第 14 條汽車排放黑煙超過規定濃度者,處汽車所有人一百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罰鍰,並責令 於五日內改善;逾期不改善者,吊扣其汽車牌照一個月。
- 第 15 條違反第七條第二項之規定者,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鍰,並強制執行檢查及鑑 定。
- 第 16 條違反主管機關依第九條規定所為處分者,處三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必要時並 得吊銷其執照。
- 第 17 條依本法所處之罰鍰,拒不繳納者,由主管機關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 第 18 條依本法應處罰鍰之案件涉及刑事責任者,應分別處罰。
- 第四章 附則
- 第 19 條本法施行前,在防制區內已設立之工商廠、場,其排放空氣污染物超過最高容許量 者,得申請主管機關核定期限,自行改善,在核定期限未屆滿前,免予處罰。但對 他人之損害,仍應負賠償責任。 前項期限,不得超過一年。但經主管機關核准,得酌予延長,至多一年。
- 第 20 條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 第 21 條本法自公布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