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總則
- 第 1 條國家統一前,為確保臺灣地區安全與民眾福祉,規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之往來,並 處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條例。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令之規定。
- 第 2 條本條例用詞,定義如左: 一、臺灣地區:指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 二、大陸地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 三、臺灣地區人民:指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之人民。 四、大陸地區人民:指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或臺灣地區人民前往大陸地區繼續居住逾四年 之人民。
- 第 3 條本條例關於大陸地區人民之規定,於大陸地區人民旅居國外者,適用之。
- 第 4 條行政院得設立或指定機構或委託民間團體,處理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往來有關之事務 。 前項受託民間團體之監督,以法律定之。 第一項委託辦理事務之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公務員轉任第一項之機構或民間團體者,在該機構或團體服務之年資,於回任公職時,得 予採計為公務員年資;本條例施行前已轉任者,亦同。 前項年資採計辦法,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 第 5 條依前條規定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受委託之民間團體,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與大陸地區 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訂定任何形式之協議。 前項協議,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不生效力。
- 第 6 條為處理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往來有關之事務,行政院得依對等原則,許可大陸地區之 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在臺灣地區設立分支機構。 前項設立許可事項,以法律定之。
- 第 7 條在大陸地區製作之文書,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者,推定為真 正。
- 第 8 條應於大陸地區送達司法文書或為必要之調查者,司法機關得囑託或委託第四條之機構或民 間團體為之。
- 第二章 行政
- 第 9 條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應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 臺灣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第一項許可辦法,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 第 10 條大陸地區人民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進入臺灣地區。 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之大陸地區人民,不得從事與許可目的不符之活動或工作。 前二項許可辦法,由有關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 第 11 條申請僱用大陸地區人民工作,應先以合理勞動條件在臺灣地區辦理招募,無法滿足其需要 時,始得為之。 經許可受僱在臺灣地區工作之大陸地區人民,其受僱期間不得逾一年,並不得轉換雇主及 工作。 僱用大陸地區人民工作時,其勞動契約依勞動基準法有關定期契約之規定。
- 第 12 條經許可受僱在臺灣地區工作之大陸地區人民,其眷屬在勞工保險條例實施地區外罹患傷病 、生育或死亡時,不得請領各該事故之保險給付。
- 第 13 條僱用大陸地區人民者,應向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所設專戶繳納就業安定費。 前項收費標準及管理運用辦法,由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會同財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 發布之。
- 第 14 條經許可受僱在臺灣地區工作之大陸地區人民,違反本條例或其他法令之規定者,主管機關 得撤銷其許可。 前項經撤銷許可之大陸地區人民,應限期離境,逾期不離境者,依第十八條規定強制其出 境。 前項規定,於中止或終止勞動契約時,適用之。
- 第 15 條左列行為不得為之: 一、使大陸地區人民非法進入臺灣地區。 二、招攬臺灣地區人民未經許可使之進入大陸地區。 三、使大陸地區人民從事未經許可或與許可目的不符之活動。 四、僱用大陸地區人民從事未經許可或與許可範圍不符之工作。 五、居間介紹他人為前款之行為。
- 第 16 條大陸地區人民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得申請在臺灣地區定居: 一、臺灣地區人民之直系血親及配偶,年齡在七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者。 二、民國三十四年後,因兵役關係滯留大陸地區之臺籍軍人及其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及 其配偶。 三、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臺後,因作戰或執行特種任務被俘之前國軍官兵及其配偶、直系 血親卑親屬及其配偶。 四、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臺前,以公費派赴大陸地區求學人員及其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 及其配偶。 五、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臺前,赴大陸地區之臺籍人員,在臺灣地區原有戶籍且有直系血 親、配偶或兄 弟姐妺者。 六、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一日前,因船舶故障、海難或其他不可抗力之事由滯留大陸地區 ,且在臺灣地區原有戶籍之漁民或船員。 大陸地區人民依前項第一款規定,每年申請在臺灣地區定居之數額,得予限制。 第一項第五款至第六款之大陸地區人民,其配偶及直系血親,亦得申請在臺灣地區定居。
- 第 17 條大陸地區人民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得申請在臺灣地區居留: 一、臺灣地區人民之配偶,結婚已滿二年或已生產子女者。 二、其他基於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科技或文化之考量,經主管機關認為確有必要者 。 前項第一款情形,臺灣地區之配偶於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以前重婚者,申請前應經該 後婚配偶同意。 大陸地區人民依第一項規定,每年申請在臺灣地區居留之類別及數額,得予限制;其類別 及數額,由行政院函請立法院同意後公告之。 依第一項規定申請居留者,在臺灣地區連續居留滿二年後,得申請定居。 依第一項第一款許可居留或依前項許可定居之大陸地區人民,有事實足認係通謀而為虛偽 結婚者,撤銷其居留許可或戶籍登記,並強制出境。 大陸地區人民在臺灣地區逾期停留或未經許可入境者,在臺灣地區停留期間,不適用前條 及第一項之規定。 前條及第一項申請定居或居留之許可辦法,由內政部會同有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 後發布之。
- 第 18 條進入臺灣地區之大陸地區人民,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治安機關得不待司法程序之開始或終 結,逕行強制其出境: 一、未經許可入境者。 二、經許可入境,已逾停留期限者。 三、從事與許可目的不符之活動或工作者。 四、有事實足認為有犯罪行為者。 五、有事實足認為有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之虞者。 前項大陸地區人民,於強制出境前,得暫予收容。 前二項規定,於本條例施行前進入臺灣地區之大陸地區人民,適用之。但其為臺灣地區人 民之配偶,而結婚於本條例施行前者,得於出境前檢附相關證據申請在臺灣地區居留;其 申請案件確定前,除顯無申請理由或證據者外,不得強制其出境。 前項但書之臺灣地區人民配偶,結婚已滿二年或已生產子女者,得申請在臺灣地區定居; 其在臺灣地區連續居留滿二年者,亦同。
- 第 19 條臺灣地區人民依規定保證大陸地區人民入境者,於被保證人逾期不離境時,應協助有關機 關強制其出境,並負擔因強制出境所支出之費用。 前項費用,得由強制出境機關檢具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保證人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納 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 第 20 條臺灣地區人民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負擔強制出境所需之費用: 一、使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者。 二、非法僱用大陸地區人民工作者。 三、僱用之大陸地區人民依第十四條第二項或第三項規定強制出境者。 前項費用,由強制出境機關檢具單據及計算書,通知應負擔人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納者, 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 第 21 條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十年,不得登記為公職候 選人、擔任軍公教或公營事業機關(構)人員及組織政黨。但法律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 。
- 第 22 條臺灣地區人民與經許可在臺灣地區定居之大陸地區人民,在大陸地區接受教育之學歷檢覈 及採認辦法,由教育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 第 23 條臺灣地區、大陸地區及其他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不得為大陸地區之教育機 構在臺灣地區辦理招生事宜或從事居間介紹之行為。
- 第 24 條臺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有大陸地區來源所得者,應併同臺灣地區來源所得 課徵所得稅。但其在大陸地區已繳納之稅額,准自應納稅額中扣抵。 前項扣抵之數額,不得超過因加計其大陸地區所得,而依其適用稅率計算增加之應納稅額 。
- 第 25 條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有臺灣地區來源所得者,其應納稅額分別就源扣繳 ,並應由扣繳義務人於給付時,按規定之扣繳率扣繳,免辦理結算申報。
- 第 26 條支領各種月退休(職、伍)給與之退休(職、伍)軍公教及公營事業機關(構)人員,經 許可赴大陸地區並擬在大陸地區定居者,依其申請就其原核定退休(職、伍)年資及其申 領當月同職等或同官階之現職人員月俸額,計算其應領之一次退休(職、伍)給與為標準 ,扣除已領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一次發給其餘額;無餘額或餘額未達其應領之一次 退休(職、伍)給與半數者,一律發給其應領一次退休(職、伍)給與之半數。 前項人員在臺灣地區有受其扶養之人者,申請前應經該受扶養人同意。
- 第 27 條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安置就養之榮民、經許可進入大陸地區定居者,其原有 之就養給付,仍應發給。 前項發給辦法,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 第 28 條中華民國船舶、航空器及其他運輸工具,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航行至大陸地區。 前項許可辦法,由交通部會同有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 第 29 條大陸船舶、民用航空器及其他運輸工具,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進入臺灣地區限制或禁 止水域、臺北飛航情報區限制區域。 前項限制或禁止水域及限制區域,由國防部公告之。 第一項許可辦法,由交通部會同有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 第 30 條外國船舶、民用航空器及其他運輸工具,不得直接航行於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港口、機場 間;亦不得利用外國船舶、民用航空器及其他運輸工具,經營經第三地區航行於包括臺灣 地區與大陸地區港口、機場間之定期航線業務。 前項船舶、民用航空器及其他運輸工具為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所租用、 投資或經營者,交通部得限制或禁止其進入臺灣地區港口、機場。 第一項之禁止規定,交通部於必要時得報經行政院核定為全部或一部之解除。
- 第 31 條大陸民用航空器未經許可進入臺北飛航情報區限制進入之區域,執行空防任務機關得警告 飛離或採必要之防衛處置。
- 第 32 條大陸船舶未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限制或禁止水域,主管機關得逕行驅離或扣留其船舶、物 品,留置其人員或為必要之防衛處置。 前項扣留之船舶、物品,或留置之人員,主管機關應於三個月內為左列之處分: 一、扣留之船舶、物品沒入或發還。 二、留置之人員經調查後移送有關機關依法處理或強制其出境。 本條例施行前,扣留之大陸船舶、物品及留置之人員,已由主管機關處理者,依其處理。
- 第 33 條臺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為大陸地區法人、團體 或其他機構之成員或擔任其任何職務;亦不得與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聯 合設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或締結聯盟。 前項許可辦法,由有關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本條例施行前,已為大陸地區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之成員或擔任職務,或已與大陸地區 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構聯合設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或締結聯盟者,應自前項許可 辦法施行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逾期未申請或申請未核准者,以未經許可 論。
- 第 34 條臺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委託、受託或自行於臺 灣地區為大陸地區物品、勞務或其他事項,從事廣告之進口、製作、發行、代理、播映、 刊登或其他促銷推廣活動。 前項許可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 第 35 條臺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 技術合作,或與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從事貿易或其他商業行為。 前項許可辦法,由有關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本條例施行前,未經核准已從事第一項之投資、技術合作、貿易或其他商業行為者,應自 前項許可辦法施行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逾期未申請或申請未核准者,以 未經許可論。
- 第 36 條臺灣地區金融保險機構及其在臺灣地區以外之國家或地區設立之分支機構,非經主管機關 許可,不得與大陸地區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或其在大陸地區以外國家或地區設立之分 支機構有業務上之直接往來。 前項許可辦法,由財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 第 37 條大陸地區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及廣播電視節目,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進入臺灣 地區,或在臺灣地區發行、製作或播映。 前項許可辦法,由行政院新聞局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 第 38 條大陸地區發行之幣券,不得進出入臺灣地區。但於進入時自動向海關申報者,准予攜出。 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訂定辦法,許可大陸地區發行之幣券,進出入臺灣地區。 前項許可辦法,由財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 第 39 條大陸地區之中華古物,經主管機關許可運入臺灣地區公開陳列、展覽者,得予運出。 前項以外之大陸地區文物、藝術品,違反法令、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主管機關得 限制或禁止其在臺灣地區公開陳列、展覽。
- 第 40 條輸入或攜帶進入臺灣地區之大陸地區物品、以進口論;其檢驗、檢疫、管理、關稅等稅捐 之徵收及處理等,依輸入物品有關法令之規定辦理。
- 第三章 民事
- 第 41 條臺灣地區人民與大陸地區人民間之民事事件,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 。 大陸地區人民相互間及其與外國人間之民事事件,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適用大陸地區之 規定。 本章所稱行為地、訂約地、發生地、履行地、所在地、訴訟地或仲裁地,指在臺灣地區或 大陸地區。
- 第 42 條依本條例規定應適用大陸地區之規定時,如該地區內各地方有不同規定者,依當事人戶籍 地之規定。
- 第 43 條依本條例規定應適用大陸地區之規定時,如大陸地區就該法律關係無明文規定或依其規定 應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者,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
- 第 44 條依本條例規定應適用大陸地區之規定時,如其規定有背於臺灣地區之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 者,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
- 第 45 條民事法律關係之行為地或事實發生地跨連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者,以臺灣地區為行為地或 事實發生地。
- 第 46 條大陸地區人民之行為能力,依該地區之規定。但未成年人已結婚者,就其在臺灣地區之法 律行為,視為有行為能力。 大陸地區之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其權利能力及行為能力,依該地區之規定。
- 第 47 條法律行為之方式,依該行為所應適用之規定。但依行為地之規定所定之方式者,亦為有效 。 物權之法律行為,其方式依物之所在地之規定。 行使或保全票據上權利之法律行為,其方式依行為地之規定。
- 第 48 條債之契約依訂約地之規定。但當事人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 前項訂約地不明而當事人又無約定者,依履行地之規定,履行地不明者,抾D訟地或仲裁? a之規定。
- 第 49 條關於在大陸地區由無因管理、不當得利或其他法律事實而生之債,依大陸地區之規定。
- 第 50 條侵權行為依損害發生地之規定。但臺灣地區之法律不認其為侵權行為者,不適用之。
- 第 51 條物權依物之所在地之規定。 關於以權利為標的之物權,依權利成立地之規定。 物之所在地如有變更,其物權之得喪,依其原因事實完成時之所在地之規定。 船舶之物權,依船籍登記地之規定;航空器之物權,依航空器登記地之規定。
- 第 52 條結婚或兩願離婚之方式及其他要件,依行為地之規定。 判決離婚之事由,依臺灣地區之法律。
- 第 53 條夫妻之一方為臺灣地區人民,一方為大陸地區人民者,其結婚或離婚之效力,依臺灣地區 之法律。
- 第 54 條臺灣地區人民與大陸地區人民在大陸地區結婚,其夫妻財產制,依該地區之規定。但在臺 灣地區之財產,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
- 第 55 條非婚生子女認領之成立要件,依各該認領人被認領人認領時設籍地區之規定。 認領之效力,依認領人設籍地區之規定。
- 第 56 條收養之成立及終止,依各該收養者被收養者設籍地區之收養之效力,依收養者設籍地區之 規定。
- 第 57 條父母之一方為臺灣地區人民,一方為大陸地區人民者,其與子女間之法律關係,依父設籍 地區之規定,無父或父為贅夫者,依母設籍地區之規定。
- 第 58 條受監護人為大陸地區人民者,關於監護,依該地區之規定。但受監護人在臺灣地區有居所 者,依臺灣地區之法律。
- 第 59 條扶養之義務,依扶養義務人設籍地區之規定。
- 第 60 條被繼承人為大陸地區人民者,關於繼承,依該地區之規定。但在臺灣地區之遺產,適用臺 灣地區之法律。
- 第 61 條大陸地區人民之遺囑,其成立或撤回之要件及效力,依該地區之規定。但以遺囑就其在臺 灣地區之財產為贈與者,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
- 第 62 條大陸地區人民之捐助行為,其成立或撤回之要件及效力,依該地區之規定。但捐助財產在 臺灣地區者,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
- 第 63 條本條例施行前,臺灣地區人民與大陸地區人民間、大陸地區人民相互間及其與外國人間, 在大陸地區成立之民事法律關係及因此取得之權利、負擔之義務,以不違背臺灣地區公共 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為限,承認其效力。 前項規定,於本條例施行前已另有法令限制其權利之行使或移轉者,不適用之。 國家統一前,左列債務不予處理: 一、民國三十八年以前在大陸發行尚未清償之外幣債券及民國三十八年黃金短期公債。 二、國家行局及收受存款之金融機構在大陸撤退前所有各項債務。
- 第 64 條夫妻因一方在臺灣地區,一方在大陸地區,不能同居,而一方於民國七十四年六月四日以 前重婚者,利害關係人不得聲請撤銷;其於七十四年六月五日以後七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以 前重婚者,該後婚視為有效。 前項情形,如夫妻雙方均重婚者,於後婚者重婚之日起,原婚姻關係消滅。
- 第 65 條臺灣地區人民收養大陸地區人民為養子女,除依民法第一千零七十九條第五項規定外,有 左列情形之一者,法院亦應不予認可: 一、已有子女或養子女者。 二、同時收養二人以上為養子女者。 三、未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收養之事實者。
- 第 66 條大陸地區人民繼承臺灣地區人民之遺產,應於繼承開始起三年內以書面向被繼承人住所地 之法院為繼承之表示;逾期視為拋棄其繼承權。 大陸地區人民繼承本條例施行前已由主管機關處理,且在臺灣地區無繼承人之現役軍人或 退除役官兵遺產者,前項繼承表示之期間為四年。 繼承在本條例施行前開始者,前二項期間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算。
- 第 67 條被繼承人在臺灣地區之遺產,由大陸地區人民依法繼承者,其所得財產總額,每人不得逾 新臺幣二百萬元。超過部分,歸屬臺灣地區同為繼承之人;臺灣地區無同為繼承之人者, 歸屬臺灣地區後順序之繼承人;臺灣地區無繼承人者,歸屬國庫。 前項遺產,在本條例施行前已依法歸屬國庫者,不適用本條例之規定。其依法令以保管款 專戶暫為存儲者,仍依本條例之規定辦理。 遺囑人以其在臺灣地區之財產遺贈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者,其總額不得 逾新臺幣二百萬元。 第一項遺產中,有為臺灣地區繼承人賴以居住之不動產者,大陸地區繼承人不得繼承之, 其價額不計入遺產總額。 大陸地區人民依規定不能繼承取得以不動產為標的之權利者,應將該權利折算為價額。
- 第 68 條現役軍人或退除役官兵死亡而無繼承人、繼承人之有無不明或繼承人因故不能管理遺產者 ,由主管機關管理其遺產。 前項遺產事件,在本條例施行前,已由主管機關處理者,依其處理。 第一項遺產管理辦法,由國防部及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分別擬訂,報請行政 院核定後發布之。
- 第 69 條大陸地區人民不得在臺灣地區取得或設定不動產物權,亦不得承租土地法第十七條所列各 款之土地。
- 第 70 條未經許可之大陸地區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不得在臺灣地區為法律行為。
- 第 71 條未經許可之大陸地區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以其名義在臺灣地區與他人為法律行為者, 其行為人就該法律行為,應與該大陸地區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負連帶責任。
- 第 72 條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為臺灣地區法人、團體 或其他機構之成員或擔任其任何職務。 前項許可辦法,由有關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 第 73 條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持有股份超過百分之二十之外國公司,得不予認 許。經認許者,得撤銷之。 外國公司主要影響力之股東為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者,亦同。
- 第 74 條在大陸地區作成之民事確定裁判、民事仲裁判斷,不違背臺灣地區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 ,得聲請法院裁定認可。 前項經法院裁定認可之裁判或判斷,以給付為內容者,得為執行名義。
- 第四章 刑事
- 第 75 條在大陸地區或在大陸船艦、航空器內犯罪,雖在大陸地區曾受處罰,仍得依法處斷。但得 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
- 第 76 條配偶之一方在臺灣地區,一方在大陸地區,而於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以前重為婚姻或 與非配偶以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者,免予追訴、處罰;其相婚或與同居者,亦同。
- 第 77 條大陸地區人民在臺灣地區以外之地區,犯內亂罪、外患罪,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而於申 請時據實申報者,免予追訴、處罰;其進入臺灣地區參加主管機關核准舉辦之會議或活動 ,經專案許可免予申報者,亦同。
- 第 78 條大陸地區人民之著作權或其他權利在臺灣地區受侵害者,其告訴或自訴之權利,以臺灣地 區人民得在大陸地區享有同等訴訟權利者為限。
- 第五章 罰則
- 第 79 條違反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 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第 80 條中華民國船舶、航空器或其他運輸工具所有人、營運人或船長、機長、其他運輸工具駕駛 人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一項規定航行至大陸地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上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但航行至大陸地區行為係出於船長或機長或 其他運輸工具駕駛人自行決定者,處罰船長或機長或駕駛人。 前項航行至大陸地區之船舶、航空器或其他運輸工具之所有人或營運人為法人者,除處罰 行為人外,對該法人並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但法人之代表人對於違反之發生,已盡力為 防止行為者,不在此限。 第一項情形,主管機關得處該船舶、航空器或其他運輸工具一定期間之停航,或註銷、撤 銷其有關證照,並得停止或撤銷該船長、機長或駕駛人之執業證照或資格。
- 第 81 條違反第三十六條規定未經許可直接往來者,其參與決定之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上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情形,除處罰參與決定之人外,對該金融保險機構並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 前二項之規定,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罪者,適用之。
- 第 82 條違反第二十三條規定從事招生或居間介紹行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 第 83 條違反第十五條第四款或第五款規定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十 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營利而違反第十五條第五款規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 十萬元以下罰金。 法人之代表人、法人或自然人之代理人、受僱人或其他從業人員,因執行業務犯前二項之 罪者,除處罰行為人外,對該法人或自然人並科以前二項所定之罰金。但法人之代表人或 自然人對於違反之發生,已盡力為防止行為者,不在此限。
- 第 84 條違反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 金。 法人之代表人、法人或自然人之代理人、受僱人或其他從業人員,因執行業務犯前項之罪 者,除處罰行為人外,對該法人或自然人並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但法人之代表人或自然 人對於違反之發生,已盡力為防上行為者,不在此限。
- 第 85 條違反第三十條第一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上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禁止該 船舶、民用航空器或其他運輸工具所有人、營運人之所屬船舶、民用航空器或其他運輸工 具,於一定期間內進入臺灣地區港口、機場。
- 第 86 條違反第三十五條第一項規定從事投資、技術合作、貿易或其他商業行為者,處新臺幣三百 萬元以上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其限期命其停止投資、技術合作、貿易或其他商業行為 ;逾期不停止者,得連續處罰。
- 第 87 條違反第十五條第三款規定者,處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
- 第 88 條違反第三十七條規定者,處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或廣播電視節目,不問屬於何人所有,得沒入之。
- 第 89 條違反第三十四條第一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廣告,不問屬於何人所有或持有,得沒入之。
- 第 90 條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一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 第 91 條違反第九條第一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 第 92 條違反第三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未經申報之幣券,由海關沒入之。
- 第 93 條違反依第三十九條第二項規定所發之限制或禁止命令者,其文物或藝術品,由主管機關沒 入之。
- 第 94 條本條例所定罰鍰,由主管機關處罰;經通知繳納逾期不繳納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 第 95 條主管機關於實施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直接通商、通航及大陸地區人民進入臺灣地區工作前 ,應經立法院決議;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
- 第 96 條本條例施行細則及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中央歷史法規所有條文 text_rotate_vertical 另存PDF print 友善列印
民政類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非現行版本
民國 84 年 07 月 19 日
中華民國84年7月19日總統(84)華總(一)義字第5116號令修正公布第66條條文
中華民國84年7月19日行政院令定自84年7月21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