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字號:
最高行政法院 105年度判字第436號 行政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05 年 08 月 25 日
案由摘要:
不動產估價師法事件
最高行政法院判決 105年度判字第436號 上 訴 人 新北市政府 代 表 人 朱立倫 訴訟代理人 歐彥熙 陳憶萍 蔡盈輝 被 上 訴人 蔡政穎 上列當事人間不動產估價師法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04年5 月7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3年度訴字第1560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廢棄,發回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理 由 一、緣被上訴人為不動產估價師,其於環球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 開業期間,涉及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臺北地院)民事執 行處3名書記官利用職務指定特定鑑價業者之刑事案件,內 政部以民國102年9月26日台內地字第1020311582號函通知上 訴人查明被上訴人之行為是否違反不動產估價師法第16條、 第17條、第19條規定,經上訴人參據臺北地院101年度訴字 第210號刑事判決內容,認被上訴人之行為已超過不動產估 價師執行職務時得委由他人申請、調整、整理必要資料之範 圍,又被上訴人於該刑事案件中自承並非逐一看過每件報告 書內容,其行為有違反不動產估價師法第16條、第17條、第 19條規定之情形,遂以102年10月11日北府地價字第1022833 130號函通知被上訴人於文到20日內陳述意見或於懲戒委員 會開會時到會陳述,經被上訴人以102年10月31日函陳述意 見。嗣上訴人於103年3月31日召開新北市不動產估價師懲戒 委員會,被上訴人亦到會陳述意見,經審認相關資料後,以 被上訴人未依不動產估價師法第17條規定辦理,經查證屬實 ,審酌違法行為之持續期間(95年8月30日起至99年7月16日 止)、所得利益(共計承辦245件民事強制執行案件之鑑價 )、違反社會期待程度及悛悔實據態度,依同法第36條第3 款規定議決予以停止執行業務1年,上訴人乃據以103年4月 23日北府地價字第1030649884號函檢送103年度估懲字第2號 懲戒決定書(下稱原處分)裁處被上訴人停止執行業務1年 。被上訴人不服,循序提起行政訴訟,經原審判決訴願決定 及原處分均撤銷,上訴人不服,而提起本件上訴。 二、被上訴人起訴主張略以:(一)按內政部92年3月31日台內 地字第0920069720號函內容,並未明確規定不動產估價師應 親自執行工作之範圍為何。另依內政部102年10月16日台內 地字第1020324986號不動產估價師不得以簽他人擬具之報告 書並分享酬金之模式經營估價業務解釋函之3.「按…刑事判 決……本案法院判決見解,縱認尚難認屬『借牌』行為,惟 案情所敘情形已超過允許不動產估價師執行業務委託他人申 請、調查、整理必要資料(本部92年3月31日台內地字第092 0069720號函參照)之意涵。爰請轉知所屬各地方公會會員 勿以上開模式經營估價業務,以免違反同法第16條、第17條 及第19條等規定。」主管機關係於102年10月16日發函告知 以上開模式經營估價業務有違反規定之虞而禁止,此已違反 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二)又依103年度高等行政法院法 律座談會提案及研討結果提案一結論部分、法務部行政罰法 諮詢小組第7次會議紀錄、臺北市政府95年11月5日法規委員 會因應行政罰法施行輔導計畫第20次會議會議紀錄,及參考 臺北市政府95年6月2日府地二字第09531608100號令、行政 院103年5月16日送交立法院審議因應行政罰法修正之建築師 法草案,原處分應屬行政罰。又本件行為終了日為99年7月1 6日,距移送懲戒之日已逾3年,應適用行政罰法第27條時效 規定予以免議。上訴人仍對被上訴人為停止執業1年之處分 ,顯不可採等語,求為判決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 三、上訴人則以:(一)內政部102年10月16日台內地字第10203 24986號函係主管機關就不動產估價師法第9條、第16條、第 17條、第19條及內政部92年3月31日台內地字第0920069720 號函為具體化之補充,是本件原處分並無違司法院釋字第28 7號解釋意旨及行政程序法第8條信賴保護原則。(二)依內 政部103年1月24日台內地字第1030072511號、103年3月5日 台內地字第1030105393號函意旨,本件所涉不動產估價師法 之懲戒規定,並無行政罰法之適用,上訴人對被上訴人之裁 處權尚與行政罰法第27條規定無涉。又依行政罰法第1條立 法目的,可知懲戒罰並不全然適用行政罰法,應視立法目的 、淵源等綜合考量,不動產估價師法規範違反第17條之懲戒 ,實為維護從業人員之專業紀律,以維護內部秩序,故主管 機關方認定本件對被上訴人之懲戒處分並無行政罰法之適用 。且若逕依行政罰法規定,不動產估價師將估價報告書交付 委託人3年後即逾越裁處權行使期間,將不利達成不動產估 價師具有「持續性」專業職能及道德操守之目標,此為不動 產估價師設置之特殊性,實不宜逕予適用行政罰法之規定等 語,資為抗辯,求為判決駁回被上訴人在原審之訴。 四、原審以:(一)依不動產估價師法第17條、第35條、第36條 、第37條、第38條、第39條、第40條、行政罰法第27條規定 、司法院釋字第583號解釋理由書意旨,對於不動產估價師 懲戒權之行使期間,若採類推適用方式,則可考慮性質較接 近之行政罰法第27條裁處權時效或公務員懲戒法第25條第3 款懲戒權行使期間等規定(公務員懲戒法修正案已於104年5 月1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尚未公布施行,新法第20條就懲 戒權行使期間採5年及10年兩階之規定),然斟酌不動產估 價師係屬新興專門職業之一,亦未如國家與公務員間有特別 法律關係之緊密連結,相較之下,應認其懲戒權行使期間以 類推適用行政罰法第27條有關3年裁處權時效規定,較屬妥 適。至內政部103年1月24日台內地字第1030072511號、103 年3月5日台內地字第1030105393號函,其內容雖未明指不動 產估價師之懲處權行使期間不得類推適用行政罰法之規定, 然亦稱3年裁處權時效規定不利於不動產財產權價值保障及 市場秩序維護,該見解與不動產估價師法立法意旨未符,原 審法院自不受該函釋之拘束,併此敘明。(二)經查,原處 分既以被上訴人係自95年8月30日起至99年7月16日止承攬臺 北地院估價案件245件,作為懲戒之事實基礎,足認被上訴 人違反不動產估價師法第17條規定之行為終了日,即為99年 7月16日。關於不動產估價師之懲戒權行使期間,應類推適 用行政罰法第27條第1、2項規定,已如前述,是對於被上訴 人違法行為之懲戒權行使期間,應於102年7月15日屆滿。上 訴人遲至103年4月23日作成停止執行業務1年之原處分,已 逾3年之懲戒權行使期間,即有違誤等語,因將訴願決定及 原處分均予撤銷。 五、上訴人上訴主張略以:(一)依行政訴訟法第4條第1項、第 6條第1項、第196條規定,系爭停止執行業務1年之懲戒處分 ,上訴人係以103年4月23日北府地價字第1030649884號函檢 送新北市不動產估價師懲戒委員會103年度估懲字第2號懲戒 決定書函送被上訴人,其於103年4月25日發生送達效力,故 處分期限於104年4月25日已執行完畢,且無回復原狀之可能 ,被上訴人提起本件撤銷訴訟,其起訴顯欠缺權利保護必要 ,原判決應予駁回。(二)有關不動產估價師法未規定懲戒 權行使期間,究竟係屬法律漏洞或法律有意省略,原判決未 具體查明。又原判決依行政罰法第1條之立法意旨「懲戒罰 與行政罰之性質有別」而認為不動產估價師懲戒罰無行政罰 法之適用,復又以「考慮性質較接近」之行政罰法第27條規 定,而類推適用懲戒權行使期間,其理由顯有邏輯上之矛盾 。(三)縱認不動產估價師法未規定懲戒權行使期間為法律 漏洞,參酌司法院釋字第583號解釋理由書意旨,不動產估 價師係具高度技術之專門職業人員,應類推適用同為專門職 業技術人員之技師法或建築師法之規定,而就類似原處分所 繫之違反事由(允諾他人以其名義執行業務),技師法所定 懲戒權行使期限為5年、建築師法修正草案定為7年,惟原判 決就原處分之懲戒權認為應類推適用行政罰法第27條規定, 顯有判決適用法規不當之違背法令。 六、本院查:本件原判決以原處分以被上訴人違反不動產估價師 法第17條規定之行為終了日,即為99年7月16日。而關於不 動產估價師之懲戒權行使期間,應類推適用行政罰法第27條 第1、2項規定,是對於被上訴人違法行為之懲戒權行使期間 ,應於102年7月15日屆滿。上訴人遲至103年4月23日作成停 止執行業務1年之原處分,已逾3年之懲戒權行使期間,即有 違誤,因將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予撤銷,固非無見。惟查: (一)按不動產估價師法第 17 條規定:「不動產估價師不得允 諾他人以其名義執行業務。」第 36 條第 3 款規定:「 不動產估價師違反本法規定者,依下列規定懲戒之︰‥‥ 三、違反第 16 條第 1 項、第 17 條、第 21 條或第 22 條第 4 項規定情事之一者,應予停止執行業務或除名。 」再按行政罰法第 27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規定:「(第 1 項)行政罰之裁處權,因三年期間之經過而消滅。(第 2 項)前項期間,自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終了時起算 。但行為之結果發生在後者,自該結果發生時起算。」 (二)經查 94 年 2 月 5 日制定公布、95 年 2 月 5 日施行 之行政罰法第 1 條、第 2 條第 1 款分別規定:「違反 行政法上義務而受罰鍰、沒入或其他種類行政罰之處罰時 ,適用本法。但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者,從其規定。」「 本法所稱其他種類行政罰,指下列裁罰性之不利處分:一 、限制或禁止行為之處分:限制或停止營業…或其他限制 或禁止為一定行為之處分。」依上開規定,該法第 2 條 第 1 款雖就同法第 1 條本文所稱其他種類行政罰加以定 義,惟依第 1 條但書規定,如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者, 即使是此定義下之裁罰性不利處分,仍應依其他法律之特 別規定。而行政罰法第 1 條之立法理由:「依本條規定 ,本法所稱之行政罰,係指行政秩序罰而言,不包括『行 政刑罰』及『執行罰』在內。至『懲戒罰』與『行政罰』 之性質有別,懲戒罰著重於某一職業內部秩序之維護,故 行政罰之規定非全然適用於懲戒罰,從而行政罰法應無納 入懲戒罰之必要。另懲戒內容如兼具行政法上義務違反之 制裁與內部秩序之維護目的,則是否具有行政秩序罰性質 ,而屬本法第 2 條之範疇,應由其立法目的、淵源等分 別考量。」固指懲戒罰如採用行政罰法第 2 條所規定之 其他種類行政罰,且兼有行政法上義務違反之制裁與內部 秩序之維護目的,但其應否適用行政罰法,仍要考量其立 法目的、淵源等因素,未可一概而論。關於不動產估價師 之懲戒罰,既於不動產估價師法已有特別規定,依行政罰 法第 1 條但書,解釋上當無行政罰法之適用。且參以不 動產估價師之懲戒罰仍以內部秩序之維護及管制為主要目 的,其行政法上義務違反之制裁則屬次要目的,因認不動 產估價師之懲戒罰非屬行政罰法之適用範圍,此為原判決 所採之見解。再查不動產估價師法並未規定懲戒權行使期 間,應屬法律漏洞,尚待填補,而依填補法律漏洞之類推 適用,應以達成憲法平等原則中之「相同者為相同處理」 之要求。即便原判決以不動產估價師係屬新興專門職業之 一,亦未如國家與公務員間有特別法律關係之緊密連結, 相較之下,應認其懲戒權行使期間較不宜類推適用公務員 懲戒法之相關規定。惟參酌司法院釋字第 583 號解釋理 由書意旨,不動產估價師係具高度技術之專門職業人員, 應類推適用同為專門職業技術人員之技師法之規定,而就 類似原處分所繫之違反事由(允諾他人以其名義執行業務 ),而就技師法第 19 條第 1 項第 1 款亦規定(技師不 得容許他人借用本人名義執行業務),作類推適用技師法 第 44 條第 1 項第 3 款有同法第 41 條第 1 項第 5 款 (即違反同法第 19 條第 1 項第 1 款之情形者)應停止 執行業務之懲戒權行使期限 5 年之規定。上訴人主張原 判決認應類推適用行政罰法第 27 條之 3 年懲戒權時效 ,有適用法規不當之違背法令之事由,尚非無理。 (三)綜上所述,原判決既有如上述適用法規不當之違法,並其 違法又影響判決結論,故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違法,求予 廢棄,即有理由。又因原判決僅論及原處分已逾懲戒行使 期間,而予撤銷原處分及訴願決定,並未論及被上訴人行 為究否已違被上訴人所爭執之不動產估價師法第 17 條之 規定,從而本件事實尚未明確,有由原審法院再為調查審 認之必要,本院無從自為判決;爰將原判決廢棄,發回原 審法院再為調查,另為適法之裁判。至上訴意旨主張本件 處分期限於 104 年 4 月 25 日已執行完畢,且無回復原 狀之可能,被上訴人提起本件撤銷訴訟,其起訴顯欠缺權 利保護必要云云,惟查本件原審係於 104 年 4 月 16 日 為言詞辯論,原審所能審究者厥為該言詞辯論期日前之事 實狀態,從而原審未認該處分業經執行完畢,而認被上訴 人提起撤銷之訴,尚非無權利保護之必要而予審理,自無 不當。惟本件既經本院發回原審法院更為審理,自應審酌 有無必要為被上訴人闡明是否變更訴之聲明,附此敘明。 七、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有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56條第1項 、第260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8 月 25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二庭 審判長法官 藍 獻 林 法官 黃 淑 玲 法官 林 文 舟 法官 姜 素 娥 法官 鄭 小 康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8 月 25 日 書記官 黃 淑 櫻
資料來源:
司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裁判書彙編(105年1月至12月)第 449-45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