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text_rotate_vertical 另存PDF print 友善列印

裁判字號: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00年度訴更二字第34號 行政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01 年 01 月 11 日
案由摘要:
建築執照事件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100年度訴更二字第34號
                                     101年1月4日辯論終結
原      告  林晉諒
訴訟代理人  陳惠伶  律師
被      告  臺中市政府
代  表  人  胡志強
訴訟代理人  王文聖  律師
參  加  人  呂淑惠
            林欽輪
            楊劉翠琴
上列當事人間因建築執照事件,原告不服內政部中華民國95年3
月8日台內訴字第0950012517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經本
院95年度訴字第236號判決駁回後,原告不服提起上訴,經最高
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432號判決廢棄發回更審,經本院98年度
訴更一字第8號判決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後,被告不服提起
上訴,經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1213號判決第二次發回更
審,本院更為判決如下:
    主  文
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本審及發回前上訴審之訴訟費用均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本件參加人呂淑惠、林欽輪、楊劉翠琴等3人經
    合法通知,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行政訴訟法第21
    8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到場原告之
    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另參加人呂淑惠雖於本院陳
    稱其於本件原處分作成後,已將其向法院拍定之坐落臺中市
    ○○區○○段○○○○段400-13地號土地售予楊劉翠琴,其
    並非該筆土地之所有權人(本院卷43頁),又本件最高行政
    法院100年度判字第1213號判決發回意旨應由本院查明其是
    否仍為本件之利害關係人,按該土地經分割增加同段400-10
    4至105及400-151地號土地(分屬原告及參加人林欽輪、楊劉
    翠琴所有),呂淑惠迄今仍為同段400-13地號土地之所有權
    人(同卷149-154頁,201頁土地登記謄本),按土地之權利須
    依土地登簿為憑,呂淑惠既仍登記為該土地之所有權人,該
    土地為下列系爭建物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上之建築基地,將
    因本件撤銷訴訟之結果,其有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將受侵害之
    虞,本院仍應列呂淑惠(本院於前審已裁定命其參加訴訟)為
    本件訴訟之參加人,均合先敘明。
二、事實概要:參加人呂淑惠於民國90年8月3日向臺灣臺中地方
    法院標得坐落臺中市○○區○○段○○○小段400-13地號土
    地,並於90年9月19日函請被告查明上開土地有無建築使用
    執照及提供為法定空地證明,經被告於90年9月25日以90府
    工建字第268056號函復上開地號已建築使用並領有其64建都
    營使字第1990號使用執照。嗣參加人呂淑惠陳情上開土地現
    況並無房屋存在之事實,被告乃於90年11月13日、91年2月
    27日現場實地勘查結果,發現上開400-13地號為空地,同小
    段135建號建築物則實際坐落於同小段402-20地號上;又依
    台中市清水地政事務所提供之建築物所有權登記資料,上開
    使用執照記載之建築基地除有400-13地號外,尚記載有同小
    段400-104、401-4、402-7、402-20地號等土地,此與被告
    留存之建築執造及使用執照存根所載之建築基地僅400-13地
    號土地顯不相符。被告乃於91年6月28日以府工建字第09116
    7008700號函通知起造人即原告攜帶上開使用執照正本核對
    ,並以電話告知請提供任何可證明其建築基地地號變更公文
    資料。因原告未能提供,被告再以91年8月27日府工建字第0
    9123569500號函通知起造人、設計(監造)人、承造人於91
    年8月30日前提供執照正本、保存登記或變更設計等相關資
    料核對,惟未為提供。被告乃認定使用執照核准之同小段40
    0-13基地地號,與現有建築位置402-20地號不符,以91年10
    月14日府工建字第09127885600號處分書撤銷原領64建都營
    字第199 0號建築執照及使用執照。原告不服,提起訴願經
    訴願決定原處分撤銷,嗣被告仍以申請核准建築地點之同小
    段400-103地號與實際建築地點402-20地號,中間隔有國有
    土地538-4地號水溝用地,屬永久性空地,不得視為同一宗
    基地,且屬無法補正或更正者,原領使用執照與現有建築位
    置不符為由,以94年1月31日府工建字第0940028254號處分
    書通知原告撤銷原領64建都營使字第1990號建造執照及使用
    執照。原告仍不服,循序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均遭駁回,
    提起上訴,經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432號判決廢棄,
    發回本院更為審理,經本院98年度訴更一字第8號判決訴願
    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後,被告不服提起上訴,復經最高行政
    法院100年度判字第1213號判決廢棄,再發回本院更為審理
    。
三、兩造聲明:
  (一)原告聲明求為判決: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二)被告聲明求為判決:駁回原告之訴。
四、原告訴稱略以:
(一)被告就其所核發之64建都營字第1990號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
    (下稱系爭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於核發當時有何違反法
    令之情事及臺中市清水地政事務所(下稱清水地政事務所)
    所留存系爭使用執照之真偽,應負舉證責任,否則逕行撤銷
    系爭建築執照及使用執照,顯然違法:
    1.按行政程序法第117條之規定,原處分機關得依職權撤銷
      之行政處分,限於「違法」之行政處分。次按最高行政法
      院100年度判字第1213號判決意旨,撤銷機關就授益處分
      「違法」之要件事實負客觀舉證責任。又按行政訴訟法第
      17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55條之規定,系爭使用執照係被
      告所製作之公文書,依法推定為真正,被告如對該使用執
      照之真偽有疑義,依法應負舉證責任,合先敘明。
    2.本件原告所興建完成之臺中市○○區○○段○○○小段13
      5建號建築物(下稱系爭建物),係依行為時建築法第39
      條、第70條及第71條規定,按照系爭建築執照所核定之工
      程圖樣及說明書施工,經被告派員查驗該建物之工程與建
      造執照之設計圖說相符,被告始核發系爭使用執照,是系
      爭使用執照上所記載之內容,與系爭建造執照(包括變更
      之建築執照)上所記載之內容相符,顯可確定。又原告領
      有被告所核發之使用執照,始能依土地登記規則第2條、
      地籍測量實施規則第273條及第274條規定,向清水地政事
      務所申請建築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而依該登記聲請書之
      「附繳證件」欄記載,原告申請辦理系爭建物所有權第一
      次登記時,確有檢附系爭使用執照之正本及系爭建物竣工
      之平面圖供清水地政事務所核對,始取得建築改良物所有
      權狀,洵無疑義。惟原告疏未注意保存系爭使用執照,而
      向清水地政事務所申請影印系爭建物之建築改良物所有權
      第一次登記之登記聲請書、使用執照等資料,經該所於93
      年9月13日發給上揭資料影本與原告。依上揭資料記載,
      原告聲請系爭建物之建築改良務所有權第一次登記時檢附
      之「使用執照正影本各一份」之「地號」欄「400-13、40
      0-104、401-4、402-7、402-20」上有長條型戳章之印文
      ,此為核發系爭使用執照之承辦人員填寫地號時,因地號
      二字上之空白處不足填寫,遂填寫於地號二字下之空白處
      ,並於其所填寫地號之上蓋用長條型戳章之印文;而檢附
      之「平面圖壹份」其上即有系爭建物所座落土地之位置為
      臺中市○○區○○段○○○小段(下稱同小段)402-20
      地號。故清水地政事務所所留存之使用執照影本,確與系
      爭使用執照正本相符,毫無疑義。
    3.又被告65年8月24日所核發之系爭使用執照存根,其中「
      地號」欄係記載「田寮段○○○小段400-13...地號」
      ,其後,被告以「73、7、10、10,000」之「使用執照存
      根」印刷紙,於74年6月18日補發系爭使用執照存根,其
      上之「基地面積」、「建蔽率」、「法定空地面積」之欄
      位所記載之內容,均與65年8月24日所核發之系爭使用執
      照存根上相關欄位記載內容相同,不同者乃「地號」欄僅
      記載「田寮段○○○小段400-13地號」,將其後之「..
      .」捨棄未記載,是清水地政事務所留存之系爭使用執照
      影本之地號記載,足以證明被告65年8月24日所核發之系
      爭使用執照存根之地號記載,非僅同小段400-13地號一筆
      而已。
    4.再者,依系爭使用執照記載,系爭建物第一層面積為277.
      9平方公尺,第二層面積為299.17平方公尺,第三層面積
      為299.17平方公尺,地下層面積為111.645五平方公尺;
      而系爭建物之建物謄本上所登記之第一層面積為284.43平
      方公尺,第二層面積為311.09平方公尺,第三層面積為31
      1.09平方公尺,地下層面積為113.44平方公尺。是據上揭
      兩者記載面積之差異,足證清水地政事務所確實有至系爭
      建物現場,實際測量系爭建物各層之面積。況依地籍測量
      實施規則第274條之規定,須為領有使用執照之建物,地
      政機關始得辦理建物第一次測量,故系爭建物實際座落之
      土地,如與原告所檢附之使用執照上之記載內容不符,清
      水地政事務所依法不會進行建物第一次測量,足證系爭建
      物所座落之土地與系爭使用執照上所記載之內容,確實相
      符。從而,清水地政事務所所留存之系爭使用執照影本,
      確為被告所核發之使用執照。
    5.綜上,被告並無舉證證明清水地政事務所所留存之系爭使
      用執照資料係偽造,亦無舉證證明系爭使用執照與系爭建
      造執照(包括變更之建造執照)有不相符之情事,即逕行
      撤銷系爭建築執照及使用執照,顯然違法。
(二)系爭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相關檔案,依法應永久保存,被告
    稱相關檔案已銷毀,即應就此承擔不利之結果:
    1.按臺灣省政府62年9月12日令訂定之臺灣省建築管理規則
      第27條第4項之規定,勘驗紀錄或報備資料應自建築物完
      工核發使用執照後至少保存15年,79年3月8日修正發布之
      同規則第28條第5項更規定勘驗紀錄應與建築執照申請書
      件及工程圖說一併保存至該建築物拆除或毀損為止。本件
      系爭建物於65年7月1日竣工,系爭使用執照於65年8月24
      日核發,則自該日起記算15年為80年8月23日,該時間係
      上揭建築管理規則79年3月8日修正發布之後,則被告依法
      不得將系爭建物屋之勘驗紀錄或報備資料、建造執照、使
      用執照申請書件及工程圖說等予以銷毀,必須保存至該建
      築物拆除或毀損為止。故被告於本件訴願程序及原審鈞院
      95年度訴字第236號訴訟程序中,稱勘驗資料保存期限為
      15年,目前已逾保存期限,檔案已銷毀,故難以查復等語
      ,應非事實,應係其故意不提出勘驗紀錄檔案資料。
    2.次按土地登記規則第2條、第19條及第84條之規定,建物
      所有權第一次登記,準用土地總登記程序;而土地所有權
      第一次登記案件之收件簿、登記申請書及其附件等,應永
      久保存。本件系爭建物於66年9月20日為所有權第一次登
      記,清水地政事務所於93年9月13日核發建築改良物所有
      權第一次登記之登記聲請書影本、使用執照影本與原告,
      足證系爭建物之建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案件應永久保存。
      是鈞院函請清水地政事務所檢送依系爭使用執照辦理保存
      登記之相關資料,該所函復稱其於66年間保存之登記檔案
      資料,因逾保存期限,業已銷毀等語,顯係再次拒絕提供
      系爭建物之建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檔案資料。
    3.再按檔案法第10條及第12條之規定,依檔案之性質及價值
      ,區分定期保存之檔案,未逾法定保存年限或未依法定程
      序,不得銷毀;機關銷毀檔案前,應先制定銷毀計畫及銷
      毀之檔案目錄,必要時應先經電子儲存,送交檔案中央主
      管機關核准,始得銷毀。又按機關檔案保存年限及銷毀辦
      法第5條第1項、第8條及第18條之規定,已屆保存期限之
      檔案,各機關檔案管理單位或人員應依檔案中央主管機關
      規定之格式製作檔案銷毀目錄,送會相關業務單位表示意
      見,各單位認有延長保存年限之必要者,應簽註延長年限
      及理由;而已銷毀檔案之目錄,應併同核准銷毀文件永久
      保存。本件被告於訴願程序中,函復內政部稱系爭建物之
      勘驗紀錄資料已銷毀,惟未見其提出銷毀該勘驗紀錄檔案
      之檔案銷毀目錄;另被告於訴訟程序中,先前函復鈞院稱
      系爭建物使用執照資料「因時日久遠業已散失」,現改函
      復鈞院稱「使用執照之檔案卷業已銷毀」,然仍未見被告
      提出銷毀使用執照檔案之檔案銷毀目錄。況被告仍保存江
      宏凱建築師事務所代理原告申請系爭建築執照所提供之建
      築設計圖說等資料,實不可能未保存該事務所代理原告申
      請系爭使用執照所提供之建築圖說等資料。故本件被告既
      無法提出系爭建物之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等全部檔案資料
      ,其顯無法證明核發該建物之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時,有
      何違法之情事,自不得撤銷該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且該
      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係可歸責於被告之事由所造成,此不
      利益情事自應由被告承擔,依法應為被告不利之判決。
(三)被告以同小段400-13地號與400-20地號土地中間隔有同小段
    538-4地號國有土地,該538-4地號土地於64年以前已有水溝
    存在,水溝乃為永久性空地,惟建築基地為永久性空地分隔
    者,不得視為同一宗基地,是400-13地號與400-20地號土地
    係屬二宗基地,並無申請變更建築設計或增加402-20地號土
    地為建築基地之可能性為由撤銷系爭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
    顯然違法:
    1.按土地法第2條規定之「交通水利用地」包含溝渠;次按
      臺灣省河川管理規則第5條之規定,省管理機關得於各河
      川內指定特別河段,報由臺灣省政府核定公告;再按行為
      時建築設計施工編第1條第1款之規定,所謂一宗土地係指
      一幢建築物或連帶使用性之二幢以上建築物所使用之一宗
      土地,但為道路、河川等所分隔者,不得視為同一宗土地
      。本件系爭同小段538-6地號土地,係於76年10月22日辦
      理所有權第一次登記(嗣該土地分割增加538-3及538-4地
      號,538-4地號復分割增加538-5及538-6地號,是被告核
      發系爭建築執照(包括變更之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當時
      ,該538-6地號土地係屬未辦理保存登記之土地,且臺灣
      省政府於64年、65年間,並無核定公告該538-6地號土地
      為河川。至臺灣省臺中農田水利會函復538-4地號土地於
      64年以前已有「水溝」存在,惟依水利法第3條之規定,
      該水溝係屬灌溉或排水用之溝渠,並非河川,要無疑義。
      故被告核發系爭建造執照(包括變更之建造執照)及使用
      執照當時,使用執照上記載之建築基地中,雖有同小段53
      8-6地號土地,然該建築基地並無違反當時之建築設計施
      工編第1條第1款之規定。況被告核發該建造執照及使用執
      照當時,建築法第11條第1項並無規定建築基地原為數宗
      者,於申請建築前應合併為一宗,係73年11月7日修正該
      項後始有此規定,故被告以核發執照當時並不存在之法令
      予以撤銷系爭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顯然違法。
    2.次按臺灣省政府62年9月12日訂定之臺灣省建築管理規則
      第3條第1項之規定,系爭建物所座落之土地,係臨接「既
      成道路」而連接「計畫道路」,而該既成道路係經過538-
      4地號土地之「涵管式」水溝之上面平地,供居民通行,
      則原告當時無須取得管理該水溝之機關之同意及該地號土
      地之使用權利證明文件,即得申請指示(定)建築線。綜
      上,被告撤銷系爭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顯曲解法令而違
      法,自應受不利之判決。
五、被告答辯略以:
(一)按本件經最高行政法院發回意旨略以:原處分是否合法,即
    應以核發系爭使用執照及含建造執照處分是否違法為要件,
    而判斷該核發處分是否違法,應以核發系爭使用執照及建造
    執照時之事實及法律狀態決定之,惟原判決以非核發系爭使
    用執照及建造執照時之法律狀態,及解釋71年6月15日始有
    之上開永久性空地規定之74年4月1日台內營字第296617號函
    ,判斷並認定原處分不合法,適用法規已有不當;且原判決
    以原審審理中95年8月16日受命法官履勘538-6號土地之現況
    ,而非以核發系爭使用執照之建造執照時之538-6號土地之
    現況,判斷系爭5筆建築基地得否認定為一宗土地,亦有未
    合;而本件之爭點乃在同小段538-6地號土地於被告核發系
    爭建造執照時,是否為行為時建築設計施工編第1條第1款但
    書規定所稱之「道路、河川」等語。
(二)本件原告所領有之系爭使用執照,被告存根基地號僅同小段
    400-13地號1筆土地,基地面積1033平方公尺,然原告提供
    保存登記之基地卻尚載有同小段400-104、401-4、402-7、4
    02-20地號等土地,與被告留存之系爭建造執造及使用執照
    存根所載顯不相符。雖被告留存之系爭使用執照存根與清水
    地政事務所提供系爭使用執照影本之基地面積、法定空地、
    建蔽率相同,惟同小段400-13、400-104、401-4與402-7、4
    02-20地號土地間有一國有土地同小段538-6地號分隔,而該
    538-6地號係分割自同小段538-4地號,該538-4地號分割自
    同小段538地號;又該538-4地號土地,係伍福圳幹線第二小
    組區域內之水對分溝,依灌溉系統圖所示,64年前業已存在
    該水溝。然原告所提供保存登記之系爭使用執照基地為同小
    段400-13、400-104、401-4、402-7、402-20地號等土地,
    並未包括上揭同小段538-4地號土地,此已與建築法第11條
    第1項:「建築基地為一宗土地,供建築物本身所占土地面
    及其所應保留之空地」之規定不符,亦與行為時建築設計施
    工篇第1條第1款但書規定所稱之「道路、河川」無涉。
(三)又同小段538-4地號土地係於64年前業已存在之水溝,則原
    告興建系爭建物之時,該水溝已存在,而同小段538-6地號
    土地係分割自538-4地號,538-4地號則分割自同小段538地
    號土地,即便該538地號係於76年10月22日始辦理第一次所
    有權登記為國有,然依土地法第10條之規定,中華民國領域
    內之土地未經人民依法取得所有權者,本屬國有土地,從而
    該538-6地號土地未為第一次所有權登記前,該土地仍屬國
    有,且原告對於該水溝並無使用之權源,對此,原告興建系
    爭建物時,對於其建築基地內夾有一國有土地(水溝)自難諉
    為不知。是原告自有於申請建造執照時對於重要事項提供不
    正確資料或為不完全陳述之情形,且以本件情形亦難認原告
    存有信賴利益顯然大於撤銷所欲維護之公益之情形;而原告
    於申請系爭建造執照時即違反當時建築法第11條第1項之規
    定,且系爭建物位置非位於其申請之同小段400-13地號建築
    基地上,則系爭使用執照應予撤銷,而使用執照撤銷後系爭
    建造執照失所附麗,亦應撤銷,故被告以原處分撤銷系爭建
    造執照及使用執照自無不合。至原告主張被告未於撤銷時並
    為信賴利益之補償部分,惟對於損失,是否應由行政機關主
    動核定,或應由當事人提出,行政程序法並未明文規定,而
    依同法第121條第2項規定:「前條之補償請求權,自行政機
    關告知其事由時起,因2年不行使而消滅,自處分撤銷時逾5
    年者亦同」可知損失補償應由當事人提出申請,是本件原處
    分於撤銷違法行政處分時,未同時核定補償,尚難認屬違法
    ,併此敘明。
六、參加人陳述部分:
(一)參加人呂淑惠略以:參加人取得同小段400-13地號土地後,
    經鄰居告知該地乃為同小段402-20地號土地上系爭建物之法
    定空地,不得申請合法建築。經參加向被告查詢得知系爭建
    物之建築執照所載基地確為該400-13地號土地,惟系爭建物
    實際座落402-20地號土地,保存基地之地號亦為402-20地號
    土地,且參加人詢問當時被告並未有任何變更設計之資料,
    被告所保存之使用執照存根與原告提示清水地政事務所保存
    使用執照記載之基地地號亦不相符,被告當時亦曾發函原告
    提供變更設計資料及系爭使用執照正本,惟原告均以遺失為
    由未提供。又依行為時建築法第11條第1項之規定,同小段4
    00-13與402-20地號土地中間隔有國有土地同小段538-6地號
    土地,原告就該國有土地並未取得土地使用權且未申請架設
    橋樑等程序,則400-13及402-20地號土地不得視為同一宗土
    地,原告稱其有依法申請變更地基地號,實有違法之情。參
    加人原所有之同小段400-13地號土地經被告以原處分撤銷系
    爭使用執照並解除套繪後,經參加人分割為2筆土地,一為
    同小段400-13地號土地(現為既有巷道供無償通行),所有
    權人仍為參加人;一為同小段400-151地號土地,於96年間
    出售與參加人楊劉翠琴,是本件攸關參加人權益甚鉅,爰聲
    明求為駁回原告之訴。
(二)參加人楊劉翠琴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其於本件100年9月
    8日準備程序中到庭主張被告原處分合法,聲明求為駁回原
    告之訴。
(三)參加人林欽輪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何主
    張。
七、本件兩造之爭點為:原告領有系爭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之建
    築基地範圍為何?原告是否曾經申請變更建造執照?系爭建
    物有無符合行為時建築法第11條第1項建築基地須為一宗土
    地之規定?國有同小段538-6地號土地是否為永久性空地?
    被告以原告於申請系爭建造執照時即違反當時建築法第11條
    第1項之規定,且系爭建物位置非位於其申請之同小段400-1
    3地號建築基地上,而撤銷系爭使用執照及建造執照,是否
    適法?
八、查本件被告以原處分(94年1月31日府工建字第0940028254號
    處分書)撤銷系爭建照及使用執照,按主管機關對於建築物
    起造人向主管機關申請核發之建築許可之建造執照,起造人
    方得依核准範圍建造建物,及建築物興建完成後之使用執照
    ,使起造人俾得接通水電使用建物,並向地政機關為申請辦
    理第一次建物所有權登記,均屬主管機關對於人民之授益性
    行政處分,又按「違法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原
    處分機關得依職權為全部或一部之撤銷;其上級機關,亦得
    為之。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撤銷︰一、撤銷對公
    益有重大危害者。二、受益人無第119條所列信賴不值得保
    護之情形,而信賴授予利益之行政處分,其信賴利益顯然大
    於撤銷所欲維護之公益者。」及「受益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
    一者,其信賴不值得保護︰一、以詐欺、脅迫或賄賂方法,
    使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者。二、對重要事項提供不正確資
    料或為不完全陳述,致使行政機關依該資料或陳述而作成行
    政處分者。三、明知行政處分違法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者。
    」分別為行政程序法第117條及第119條所明文。是行政機關
    撤銷其對於人民之授益性行政處分,自須符合上開規定。又
    該規定所謂違法行政處分之受益人,因有對重要事項提供不
    正確資料或為不完全陳述,其信賴為不值得保護情形,而由
    原處分機關依職權撤銷違法行政處分之全部或一部者,必須
    受益人對重要事項提供之不正確資料或不完全陳述,係作成
    行政處分之依據,若前開資料或陳述非作成行政處分之依據
    ,譬如,原處分機關之作成行政處分,就調查證據認定事實
    有十足之權限,非依恃受益人所提供之資料或陳述者,縱受
    益人提供之資料或陳述出於不正確或不完全,仍不得據以謂
    其信賴不值得保護,而撤銷違法之行政處分(最高行政法院
    93年度判字第1359號判決參照)。另依本件最高行政法院10
    0年度判字第1213號判決發回意旨,行政機關撤銷違法之授
    益行政處分,該撤銷處分對處分相對人為侵益處分,該授益
    處分違法為撤銷處分之合法要件,本於法治國家之依法行政
    原則,撤銷機關就該授益處分違法之要件事實負客觀舉證責
    任,被告應就系爭使用執照(含建造執照)之核發處分為違法
    之要件事實負客觀舉證責任,亦即法院盡其審理之能事(盡
    職權調查義務)後,如該核發處分之違法要件事實無法證明
    確實存在(包括違法要件事實是否存在不明),被告應負擔此
    無法證明之不利益,即不得撤銷系爭使用執照(含建造執照)
    。
九、本件被告撤銷系爭號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係以原告申請核
    准建築地點之同小段400-10 3地號與實際建築地點402-20地
    號有異,且該2筆土地中間隔有國有同小段538-4地號水溝用
    地,屬永久性空地,不得視為同一宗基地,且屬無法補正或
    更正者,原領使用執照與現有建築位置不符,資為依據。原
    告不服,訴稱如事實欄所示。
十、經查,被告所稱系爭建物原領使用執照與現有建築之位置不
    符之部分,由本院向被告調閱原告所領之64建都營字第1990
    號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之相關卷宗資料,被告以100年12月5
    日中市都建字第1000131729號函稱檢送64建都營字第1990號
    建造執照全卷,惟使用執照之檔案業銷毀(本院卷119頁函件
    ),經本院再電話詢問被告承辦人員確認是否已無使用執照
    資料,其答稱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應合併存放,現存之資料
    以檢送為準(同卷141頁電話紀錄),又本件被告訴訟代理人
    於本院審理中亦無法提出系爭建物之使用執照資料;另本院
    向台中市清水地政事務所請其提供系爭建物保存登記檔案,
    該所於100年10月14日以清地一字第1000015710號函稱因逾
    保存年限,業已銷毀(同卷109頁)。是本件系爭建物之建照
    及使用執照,被告有無得撤銷之原因,僅能就行為時法令規
    定、建造執照全卷、使用執照及其存根、土地登記謄本、本
    院95年度訴字第236號事件(下稱本院前前審)中勘驗及現場
    照片暨其他事證予以認定。
十一、次查,系爭建物於66年9月20日為所有權第一次登記,建
    物坐落土地為同小段402-20地號土地,有本院98年訴更一字
    第8號事件(下稱本院前審)卷宗所附建物登記謄本可稽(本院
    前審卷173頁),該土地登記謄本亦記載土地上有系爭建物(
    本院前前審卷103頁),又原告於93年9月13日向清水地政事
    務所調取系爭使用執照之影本記載:本件建築地點「(臺中
    縣)清水鎮○○里○○路398號」,基地面積「3,093.00平
    方公尺、法定空地面積927.90平方公尺」,基地地號記載為
    「400-13、400-104、401-4、402-7、402-20地號」(本院卷
    172頁)。原告於66年8月17日建築改良物登記聲請書,附繳
    證件欄記載有使用執照正影本各一份(同卷171頁),原告向
    該地政事務所地所調取系爭使用執照雖為影本,但其所提出
    之該地政事務所於系爭使用執照及建築改良物登記聲請書影
    本上,均蓋有93.9.13倉庫專用許秋貴之戳章(原告並提供蓋
    有該戳章之印文正本供本院核對,同卷209頁言詞辯論筆錄)
    ,足認原告於93年9月13日向該地政事務所所調取之其於66
    年8月17日建築改良物登記聲請書,當時有附繳證件有檢送
    使用執照正影本各一份,該地政事務所再據以測量系爭建物
    坐落之土地位置並為保存登記(訴願卷72頁複丈結果圖),系
    爭建物之基地地號為同小段402-20地號土地。
十二、另被告機關所檢附之系爭建造執照案卷宗,原告原申請建
    築之地點,雖為當時台中縣清水鎮○○段○○○○段400-13
    地號,建築用途為辦公廳及工廠,使用分區為工業區,惟其
    中仍附有同小段之400-13、400-102、402-7等地號土地所有
    權人,於64年7月28日書具之土地使用權同意書(本院前前
    審卷第161頁),載明同意提供上開土地供原告建築系爭建
    物;又該卷宗附有臺灣省政府建設廳64年7月19日建一字第
    96714號函(同卷163頁)記載:「大元針織成衣廠申請在臺
    中縣清水鎮○○段○○○○段402-7、400-13地號土地設立
    工廠製造毛衣、成衣乙案」,而同小段402-20地號係於64年
    11月19日由原402-7地號分割,仍在該廠申請設廠之土地範
    圍內,是訴願卷(47頁)附該廠新建辦公廳位置圖(蓋有被告
    於64年9月3日核准建築戳記)雖繪在同小段400-13地號土地
    上,然原告在64年9月3日至65年8月24日(核發使用執照)
    之間,仍可在申請設廠之土地範圍內變更設計,在同小段40
    2-20地號土地上建築系爭建號建物。
十三、再者,同小段400-13地號土地於64年11月19日分割為同小
    段400-13、400-104、及400-105等3筆土地;同小段402-7地
    號土地亦於同日分割為同小段402-7、402-20、402-21等3筆
    土地,原告並於同日向訴外人張賢海購買同小段401-4地號
    土地後,而以上述同小段400-13、400-104、401-4、402-7
    、402-20地號等5筆土地,申請為建築基地,此與原告向清
    水地政事務所調取之使用執照影本之記載相符,可認系爭建
    物之基地範圍,除同小段400-13地號土地外,另包括同小段
    400-104、401-4、402-7、及402-20等地號土地。另稽之原
    告原申請建築之土地及使用範圍為同小段400-13地號,面積
    為1,033平方公尺;同小段400-102地號面積121平方公尺,
    同意使用面積全部;同小段402-7地號面積2,638平方公尺,
    同意使用面積全部,3筆合計為3,792平方公尺(1,033+121
    +2,638=3,792);與上開使用執照影本記載系爭建築地點
    為同小段400-13、400-104、401-4、402-7、402-20地號等5
    筆土地,其中同小段400-104、402-20均係由同意書所載之
    同小段400-13及402-7號土地分割而來。扣除其中:1.400-1
    02號土地(面積121平方公尺)因於64年11月19日經分割為
    道路用地不得做為建築基地;2.由原402-7號分割出來之402
    -21號土地(面積464平方公尺)出賣給參加人林欽輪;3.由
    原400-13號分割出之400-105號土地(面積4平方公尺)未列
    入本件建築地點。因此前述3筆土地使用同意書所載供建築
    之面積變成3,203平方公尺(3,0000000000000=3,203)。
    加上原告於64年11月19日向訴外人張賢海購入401-4地號土
    地(面積26平方公尺),合計面積為3,229平方公尺,未逾
    上開土地使用同意書所載建築範圍之面積3,792平方公尺(本
    院前前審96-104,110-119頁土地登記謄本及舊式手抄式土地
    登記謄本)。可認系爭建物之基地範圍包括同小段400-13、4
    00-104、401-4、402-7、402-20地號等5筆土地甚明。
十四、至被告留存之使用執照存根影本(訴願卷32頁),雖記載系
    爭建物建築基地僅為同小段400-13地號土地,惟依上開土地
    登記謄本記載:同小段400-13地號土地於63年12月19日因分
    割增加400-102地號(該土地面積62平方公尺,於64年5月17
    日再合併400-103地號土地,其面積59平方公尺,面積合計
    增加為121平方公尺),面積減少為524平方公尺,嗣於64年
    5月17日因合併400-14地號土地(面積509平方公尺),面積
    增加為1,033平方公尺,於64年11月19日再因分割增加地號4
    00-104及400-1 05地號,面積減少為589平方公尺。亦即同
    小段400-13地號土地於64年9月3日核發建造執照時,面積為
    1,033平方公尺,於65年8月24日核發使用執照時,面積為58
    9平方公尺。然該使用執照存根仍記載該土地之面積為3,093
    平方公尺,與土地登記謄本所示之土地面積顯有不符,足見
    被告所留存之該使用執照存根關於系爭建物之建築基地地號
    記載,顯有遺漏之情事。
十五、又查,江宏凱建築師事務所於64年申請系爭建物之建造執
    照時,雖僅以同小段400-13地號1筆土地(面積1,033平方公
    尺)為建築基地,建蔽率為3.633/10(同卷47頁),而系爭
    建物實際係建築在同小段402-20地號,依被告檢送系爭使用
    執照存根聯雖亦記載建築基地同小段400-13地號土地,然其
    基地面積則記載為3,093平方公尺,其法定空地面積為927.9
    0平方公尺,上開使用執照存根根據上開數據計算建蔽率其
    為1.049/10,與原始申請建照時之建蔽率已有不同,顯見原
    告在取得建造執照後,已有變更設計之情形。又依地籍圖謄
    本及現場勘驗圖(分見本院前前審卷164及80頁)以觀,同小
    段402-20地號土地為袋地,未連接建築線,不符建築法第42
    條前段「建築基地與建築線應相連接」之規定,故需與同小
    段400-13、402-7地號土地合併為建築基地,始得與既成道
    路當時之台中縣清水鎮○○路相連接。又證人即系爭建造執
    照設計(監造)人江宏凱建築師在本院前前審證稱:「如申
    請建造執照、使用執照之地號、面積、建蔽率與核發不一樣
    ,按常理應該有變更。」等語(同卷77頁),亦徵原告在系
    爭建物之建造執照核發後,確有變更設計之情事,方將原建
    築基地變更至同小段402-20地號土地,再由當時主管機關台
    中縣政府派員實地勘查無誤後,核發給使用執照。綜觀上開
    事證,原告主張其所領之64建都營使字第1990號系爭使用執
    照,建築基地範圍係包括同小段400-13、400-104、401-4、
    402-7、402-20地號等5筆土地,自值採信。
十六、關於系爭建物之建築基地同小段400-13、400-104、401-4
    、402-7、402-20地號土地,中間雖隔有國有同小段538-6地
    號土地之部分。按本件系爭建照及使用執照,係被告分別於
    64年9月3日及65年8月24日所核發,依行為時建築法第11條
    第1項:「本法所稱建築基地,為一宗土地,供建築物本身
    所占之地面及其所應保留之空地。」並未規定建築基地原為
    數宗者,於申請建築前應合併為一宗。依73年11月7日修正
    公布之建築法第11條第1項:「本法所稱建築基地,為供建
    築物本身所占之地面及其所應留設之法定空地。建築基地原
    為數宗者,於申請建築前應合併為一宗。」其立法修正理由
    為「明定建築物基地應合併為一宗後,始能建築。」該次「
    建築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總說明」亦載明:「...建築基
    地規劃設計時,建築物與空地可能分別配置或設在不同地號
    土地,建築物完工後,常有空地另行申請建築或分割轉售情
    事,造成重複使用或產權糾紛,滋生弊端。爰明定建築基地
    應合併一示,始能建後築...」可據以惟知該法條修正前
    之法律規定意旨,且本件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1213
    號判決發回意旨,亦認行為時建築法第11條第1項規定,並
    未限制建築基地須為一筆(宗)。是本件原告在系爭建物之建
    造執照核發後,將原建築基地變更至同小段402-20地號土地
    ,建築基地範圍又包括同小段400-13、400- 104、401-4、4
    02-7、402-20地號等5筆土地,以被告核發系爭建照及使用
    執照之時,並未有違行為時建築法第11條第1項規定之問題。
十七、又按本件最高行政法院發回意旨,以國有同小段538-6地
    號土地在被告核發系爭使用執照之建造執照時,是否為行為
    時建築設計施工編第1條第1款但書規定所稱之「道路、河川
    」,應由本院查明,再憑以認定乙節。查同小段400-13與40
    2-20地號土地中間所隔之國有同小段538-6地號(於90年12
    月4日分割自538-4地號)土地,其地目雖為「水」,但早已
    填平,未作排水溝渠使用,經本院前前審受命法官至現場勘
    驗屬實,製有勘驗筆錄、現場勘驗圖及照片附卷可憑(同卷
    77-84頁)。至於系爭建物使用執照核發時,當時之狀況,
    依台灣省台中農田水利會93年9月6日中水管字第0930401643
    號函稱國有同小段538-6地號土地係五福圳幹線第二小組區
    域內之水對分溝,依灌溉系統所示,64年以前已有該水溝;
    又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台灣中區辦事處93年5月6日台財產中改
    字第0930011797號函稱該國有土地,經查產籍資料,並無民
    眾向該處申請架設橋樑情事等語(訴願卷94-95頁)。是該土
    地於被告核發系爭使用執照時係屬水溝,並非河川,雖河川
    與水溝雖均有排水功能,但2者之性質並非相同,前者為自
    然地形所成,後者則為人工設施,又該土地並無架設橋樑之
    情形,系爭建物基地係坐落同小段402-20地號土地,因該土
    地為袋地,自需與同小段400-13、402-7地號土地合併為建
    築基地,方得與既成道路即當時之台中縣清水鎮○○路相連
    接。再按諸前揭勘驗筆錄、現場勘驗圖及照片等,及訴外人
    林正二於73年9月6日對同小段402-7地號(鄰地為同小段402-
    20地號)土地指定建築線,該土地有既成道路通往清水鎮○
    ○路(本院卷190-191頁),該土地亦無須橋樑即可跨越該水
    溝成為通路,此亦可佐證該水溝並寬度不大,無須架設橋樑
    ,僅在水溝上以加蓋之方式(或水溝為涵管式),即可作為同
    小段402-20地號土地通往清水鎮○○路之用。
十八、按依行為時60年12月23日修正之建築法及建築技術規則建
    築設計施工編第1條第1項第1款規定:「本編各項建築技術
    用語之定義如左:一、一宗土地:本法(建築法)第11條所稱
    一宗土地係指屬於一幢建築物或有連帶使用性之二幢以上建
    築物所使用之一宗土地,但為道路或河川等所分隔者,不得
    視為同一宗土地。」其但書係規定「道路、河川等所分隔者
    ,不得視為同一宗土地」,前開同小段538-6號土地為水溝
    而非河川,已與該款但書之規定不合。縱被告核發系爭使用
    執照之建造執照後,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於71年6
    月15日修正,其第1條第1項第36款(92年8月19日修正改列為
    第40款)規定:「三六、永久性空地:指依法不得建築或因
    實際天然地形不能建築之土地(不包括道路)。(一)都市計
    畫法或其他法律劃定並已開闢之公園、廣場、體育場、兒童
    遊戲場、河川、綠地、綠帶及其他類似之空地。(二)海洋、
    湖泊、水堰、河川等。河川、綠帶等除夾於道路或兩條道路
    中間者外,其寬度或寬度之和應達4公尺。」另內政部74年4
    月1日台內營字第296617號函釋亦有:「關於地目為『水』
    之水利用地,其實際作為排水溝渠之範圍土地依建築技術規
    則設計施工編第1條第36項規定其寬度達4公尺以上者,始得
    為永久性空地」(本院前前審卷209頁)之規定。然本件國有
    同小段538-6地號地上之排水溝,有將同小段402-7 (嗣分割
    有402-20地號)與402-13號土地分隔之事實,然因該水溝之
    寬度,依前開卷附之地籍圖比例尺計算結果,最寬處並未達
    4公尺,自不符合永久性空地之定義及要件。是以本件之情
    形,難認同小段400-13與402-20地號土地中間隔有國有同小
    段538-6地號土地,即有不得視為同一宗土地之問題。
十九、綜上所陳,本院依系爭建物之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依行
    為時法令、建造執照全卷、使用執照及其存根、土地登記謄
    本、本院前前審勘驗及現場照片暨其他事證等資料,該建造
    執照及使用執照之核發,並未有被告所指稱違反當時法令之
    情形。且原告依法申請系爭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已依規定
    檢附所需用文件及建築基地各筆土地之土地使用同意書,建
    築基地圖亦標示有國有同小段538-6地號土地(並未將該國有
    土地列為建築基地),其並無提供不正確之土地權利證明文
    件,自無原告有提供錯誤資料及不完全之陳述,致被告為違
    法核發系爭建物之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之情形,且建築管理
    機關對於建物起造人所提出之資料及文件,有充分之審核權
    限,尚難認本件有被告所稱原告提供系爭建造執照申請,有
    明知其他建築基地內夾有一國有土地,而提供不正確資料之
    情事,揆諸前揭行政程序法第119條之規定,原告並無其信
    賴不值得保護之情事。本件被告未能提出具體事證,足資證
    明系爭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有違法之情事,而逕為撤銷該等
    核發予原告之執照,自有違誤,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有未
    合,本件原告訴請均予撤銷,為有理由,應由本院將之均予
    撤銷,以維法制。另本件事證已明,兩造及參加人其餘之陳
    述及舉證,均不影響本判決之判斷,爰不一一論列,併予敘
    明。
二十、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
    第1項前段、第218條、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    月    11    日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沈  應  南
                                法  官  王  德  麟
                                法  官  許  武  峰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理由
書(須依對造人數附具繕本);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
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    月    17    日
                                書記官  凌  雲  霄
資料來源:
司法院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判書彙編(101年版)第 663-693 頁
快速回到頁首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