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一 章 總則
- 第 1 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依其他有關法令之 規定。
- 第 2 條本法所稱公職人員,指左列人員: 一 中央公職人員:國民大會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員。 二 地方公職人員:省 (市) 議會議員、縣 (市) 議會議員,鄉 (鎮、市 ) 民代表會代表、省 (市) 長、縣 (市) 長、鄉 (鎮、市) 長、村、 里長。
- 第 3 條公職人員選舉,以普通、平等、直接及無記名單記投票法行之。 中央公職人員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之選舉,採政黨比例方式選出之 。 公職人員罷免,由原選舉區之選舉人以無記名投票法決定之。
- 第 4 條選舉人、候選人年齡及居住期間之計算,均以算至投票日前一日為準,並 以戶籍登記簿為依據。 前項居住期間之起算,以申報戶籍遷入登記之申請日期為準。 重行投票者,仍依原投票日計算。
- 第 5 條本法所規定各種期間之計算,依民法之規定。但期間之末日為例假日時, 不予延長。
- 第 二 章 選舉罷免機關
- 第 6 條公職人員選舉,中央、省 (市) 、縣 (市) 各設選舉委員會辦理之。
- 第 7 條中央公職人員、省 (市) 議員及省 (市) 長選舉,由中央選舉委員會主管 ,並指揮、監督各級選舉委員會辦理之。 縣 (市) 議員及縣 (市) 長選舉,由省選舉委員會主管,並指揮、監督縣 (市) 選舉委員會辦理之。 鄉 (鎮、市) 民代表及鄉 (鎮、市) 長選舉,由縣選舉委員會辦理之。 村、里長選舉,由各該直轄市、縣 (市) 選舉委員會辦理之。 第二項至第四項之選舉,並受上級選舉委員會之監督。 辦理選舉期間,直轄市、縣 (市) 選舉委員會並於鄉 (鎮、市、區) 設辦 理選務單位。
- 第 8 條中央選舉委員會隸屬行政院,置委員若干人,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派充 之,並指定一人為主任委員;其組織另以法律定之。 省 (市) 選舉委員會隸屬中央選舉委員會,各置委員若干人,由中央選舉 委員會提請行政院院長派充之,並指定一人為主任委員。 縣 (市) 選舉委員會隸屬省選舉委員會,各置委員若干人,由省選舉委員 會遴報中央選舉委員會派充之,並指定一人為主任委員。 省 (市) 、縣 (市) 選舉委員會組織規程,均由中央選舉委員會擬定,報 請行政院核定。 各選舉委員會委員,應有無黨籍人士;其具有同一黨籍者,在中央選舉委 員會不得超過委員總額五分之二,在省 (市) 、縣 (市) 選舉委員會不得 超過各該選舉委員會委員總額二分之一。 各級選舉委員會,應依據法令公正行使職權。
- 第 9 條公職人員罷免,由各級選舉委員會辦理,並準用第七條之規定。
- 第 10 條各級選舉委員會在辦理選舉、罷免期間,得調用各級政府職員辦理事務。
- 第 11 條各級選舉委員會分別掌理左列事項: 一 選舉、罷免公告事項。 二 選舉、罷免事務進行程序及計畫事項。 三 候選人資格之審定事項。 四 選舉宣導之策劃事項。 五 選舉、罷免之監察事項。 六 投票所、開票所之設置及管理事項。 七 選舉、罷免結果之審查事項。 八 當選證書之製發事項。 九 訂定政黨使用電視及其他大眾傳播工具從事競選宣傳活動之辦法。 十 其他有關選舉、罷免事項。
- 第 12 條中央選舉委員會置巡迴監察員若干人,由中央選舉委員會遴選具有選舉權 之公正人士,報請行政院院長聘任,並指定一人為召集人;直轄市、縣 ( 市) 選舉委員會各設監察小組,置小組委員若干人,由直轄市選舉委員會 及縣 (市) 選舉委員會,分別遴選具有選舉權之公正人士,報請中央選舉 委員會及省選舉委員會聘任,並各指定一人為召集人,執行左列事項: 一 候選人、助選員、罷免案提議人、被罷免人違反選舉、罷免法規之監 察事項。 二 選舉人、罷免案投票人違反選舉、罷免法規之監察事項。 三 辦理選舉、罷免事務人員違法之監察事項。 四 其他有關選舉、罷免監察事項。 前項巡迴監察員、監察小組委員,均為無給職。其任期及人數於中央、直 轄市、縣 (市) 選舉委員會組織規程規定之。 直轄市、縣 (市) 選舉委員會,得遴聘具有選舉權之公正人士為政見發表 會監察員,執行有關政見發表之監察事項。 各級選舉委員會執行監察職務準則,由中央選舉委員會定之。
- 第 13 條各級選舉委員會之預算,分別由中央、省 (市) 、縣 (市) 政府依法編列 。
- 第 三 章 選舉
- 第 一 節 選舉人
- 第 14 條中華民國國民,年滿二十歲,無左列情事之一者,有選舉權。 一 禠奪公權尚未復權者。 二 受禁治產宣告尚未撤銷者。 前項第一款情形,如係戒嚴時期依懲治叛亂條例判決者,不在此限。
- 第 15 條有選舉權人在各該選舉區繼續居住四個月以上者,為公職人員選舉各該選 舉區之選舉人。 前項之居住期間,在其行政區域劃分選舉區者,仍以行政區域為範圍計算 之。但於選舉公告發布後,遷入各該選舉區者,無選舉投票權。
- 第 16 條山胞公職人員選舉,以具有山胞身分並有前條資格之有選舉權人為選舉人 。
- 第 17 條(刪除)
- 第 18 條(刪除)
- 第 19 條(刪除)
- 第 20 條選舉人,除另有規定外,應於戶籍所在地投票所投票。 投票所工作人員,得在戶籍地或工作地之投票所投票。
- 第 21 條選舉人投票時,應憑本人國民身分證領取選舉票。
- 第 22 條選舉人應於規定之投票時間內到投票所投票;逾時不得進入投票所。但已 於規定時間內到達投票所尚未投票者,仍可投票。
- 第 二 節 選舉人名冊
- 第 23 條選舉人名冊,由鄉 (鎮、市、區) 戶籍機關依據戶籍登記簿編造;凡投票 前二十日已登錄戶籍登記簿,依規定有選舉人資格者,應一律編入名冊; 投票日前二十日以後遷出之選舉人,仍應在原選舉區行使選舉權。
- 第 24 條(刪除)
- 第 25 條山胞選舉人名冊,其山胞身分之認定,以戶籍登記簿為準,由戶籍機關依 第二十三條之規定編造。
- 第 26 條二種以上公職人員選舉同時辦理時,選舉人名冊得視實際需要分別或合併 編造。
- 第 27 條(刪除)
- 第 28 條(刪除)
- 第 29 條選舉人名冊編造後,戶籍機關應送由鄉 (鎮、市、區) 公所函報直轄市、 縣 (市) 選舉委員會備查;並應交村、里在村、里辦公處分鄰公開陳列、 公告閱覽五日。選舉人發現錯誤或遺漏時,得於閱覽期內申請更正。
- 第 30 條選舉人名冊經公開陳列、公告閱覽期滿後,村、里長應即將原冊暨申請更 正情形,報由鄉 (鎮、市、區) 公所轉送戶籍機關查核更正。 選舉人名冊經公告更正後即為確定,並由各直轄市、縣 (市) 選舉委員會 公告選舉人人數。
- 第 三 節 候選人
- 第 31 條選舉人年滿二十三歲,得於其行使選舉權之選舉區登記為公職人員候選人 。但省 (市) 長候選人須年滿三十五歲;縣 (市) 長候選人須年滿三十歲 ;鄉 (鎮、市) 長候選人須年滿二十六歲。 選舉人年滿二十三歲,得由依法設立之政黨登記為中央公職人員全國不分 區選舉之候選人。 僑居國外之中華民國國民年滿二十三歲,未曾設有戶籍或已將戶籍遷出國 外連續八年以上者,得由依法設立之政黨登記為中央公職人員僑居國外國 民選舉之候選人。 政黨登記之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候選人,應為該黨黨員,並經 各該候選人書面同意;其候選人名單應以書面為之,並排列次序。 回復中華民國國籍三年或因歸化取得中華民國國籍滿十年者,得依前四項 規定登記為候選人。
- 第 32 條(刪除)
- 第 33 條二種以上公職人員選舉同時辦理時,申請登記為候選人者,以登記一種為 限。同種公職人員選舉具有二個以上之候選人資格者,以登記一個為限。 同時為二種或二個以上候選人登記時,其登記無效。
- 第 34 條有左列情事之一者,不得登記為候選人: 一 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犯內亂、外患罪,經依刑法判刑確定者。 二 曾犯貪污罪,經判刑確定者。 三 曾犯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一百四十四條之罪,經判刑確定者。 四 犯前三款以外之罪,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確定,尚未執行或執行未 畢者。但受緩刑宣告者,不在此限。 五 受保安處分或感訓處分之裁判確定,尚未執行或執行未畢者。 六 受破產宣告確定,尚未復權者。 七 依法停止任用或受休職處分,尚未期滿者。 八 褫奪公權,尚未復權者。 九 受禁治產宣告,尚未撤銷者。
- 第 35 條左列人員不得申請登記為候選人: 一 現役軍人或警察。 二 現在學校肄業學生。 三 辦理選舉事務人員。 前項第一款之現役軍人,屬於後備軍人或國民兵應召者,在應召未入營前 ,或係教育、勤務及點閱召集,均不受限制。 第一項第二款之現在學校肄業學生,屬於現職公職人員再行進修者,得申 請登記為候選人。 現任公務人員不得在其任所所在地,申請登記為國民大會代表候選人。
- 第 35-1 條依法設立之政黨,得推薦候選人參加公職人員選舉。經推薦之候選人,應 檢附政黨推薦書向選舉委員會登記。
- 第 36 條候選人名單公告後,經發現候選人在公告前或投票前有左列情事之一者, 投票前由選舉委員會撤銷其候選人登記;當選後依第一百零三條之一規定 提起當選無效之訴: 一 候選人資格不合第三十一條規定或候選人檢覈合格資格被撤銷者。 二 有第三十四條或第三十五條第一項、第四項之情事者。 三 依第八十五條第一項規定不得登記為候選人者。
- 第 36-1 條候選人登記截止後至選舉投票前,如有因候選人死亡,致該選舉區之候選 人數未超過或不足該選舉區應選出之名額時,應即公告停止選舉活動,並 定期重行選舉。
- 第 37 條經登記為候選人者,不得撤回其候選人登記。 經政黨推薦之區域、山胞選舉候選人,政黨得於登記期間截止前,撤回其 推薦。 經政黨登記之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候選人名單,政黨得於登記 期間截止前撤回或更換。 經登記為候選人者,於登記期間截止後,遷出其選舉區或除籍者,不影響 其候選人資格,並仍在原選舉區行使選舉權。
- 第 38 條登記為候選人時應繳納保證金;其數額由選舉委員會先期公告。但村、里 長候選人免予繳納。 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候選人之保證金,依公告數額,由登記之 政黨按登記人數繳納。 前二項保證金應於公告當選人名單後十日內發還。但有左列情事之一者, 不予發還: 一 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候選人未當選者。 二 其他選舉未當選之候選人,得票不足各該選舉區應選出名額除該選舉 區選舉人總數所得商數百分之十者。
- 第 四 節 選舉區
- 第 39 條公職人員選舉,其選舉區依左列規定: 一 國民大會代表由直轄市及縣 (市) 選出者,以其行政區域為選舉區, 並得在其行政區域內劃分選舉區。 二 立法委員由省 (市) 選出者,以其行政區域為選舉區,並得在其行政 區域內劃分選舉區。 三 省議員由縣 (市) 選出者,以其行政區域為選舉區;直轄市議員選舉 以其行政區域為選舉區,並得各在其行政區域內劃分選舉區。 四 縣 (市) 議員、鄉 (鎮、市) 民代表選舉以其行政區域為選舉區,並 得各在其行政區域內劃分選舉區。 五 省 (市) 長、縣 (市) 長、鄉 (鎮、市) 長、村、里長選舉各依其行 政區域為選舉區。
- 第 40 條(刪除)
- 第 41 條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省 (市) 議員、縣 (市) 議員、鄉 (鎮、市) 民代表,由山胞選出者,其選舉區依左列規定: 一 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由山胞選出者,以山胞為選舉區,並得劃 分為平地山胞、山地山胞選舉區。 二 省 (市) 議員、縣 (市) 議員、鄉 (鎮、市) 民代表,由山胞選出者 ,以省 (市) 、縣 (市) 、鄉 (鎮、市) 行政區域內之山胞為選舉區 ,並得按平地山胞、山地山胞或在其行政區域內劃分選舉區。
- 第 42 條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至第三款、第四十一條第一款、第二款之省 (市) 議員 選舉區,由中央選舉委員會劃分之;第三十九條第四款及第四十一條第二 款之縣 (市) 議員選舉區,由省選舉委員會劃分之;第三十九條第四款及 第四十一條第二款之鄉 (鎮、市) 民代表選舉區,由縣選舉委員會劃分之 ;並應於發布選舉公告時公告。但選舉區有變更時,應於公職人員任期或 規定之日期屆滿一年前發布之。 前項選舉區,應斟酌行政區域、人口分布、地理環境、交通狀況及應選出 名額劃分之。
- 第 五 節 選舉公告
- 第 43 條選舉委員會應依左列規定期間發布各種公告: 一 選舉公告,須載明選舉種類、名額、選舉區之劃分、投票日期及投票 起、止時間。並應於公職人員任期或規定之日期屆滿四十日前發布之 。但重行選舉、重行投票或補選之公告日期不在此限。 二 候選人登記,應於投票日二十日前公告,其登記期間不得少於五日。 但鄉 (鎮、市) 民代表、鄉 (鎮、市) 長、村、里長之選舉不得少於 三日。 三 選舉人名冊,應於投票日十五日前公告,其公告期間不得少於五日。 四 候選人名單,應於競選活動開始前一日公告。 五 選舉人人數,應於投票日三日前公告。 六 當選人名單,應於投票日後七日內公告。 前項第二款候選人登記期間截止後,如有選舉區無人登記時,得就無人登 記之選舉區,公告辦理第二次候選人登記,其登記期間,不得少於二日。
- 第 44 條公職人員選舉,應於各該公職人員任期或規定之日期屆滿十日前完成選舉 投票。但重行選舉、重行投票或補選之投票完成日期不在此限。
- 第 六 節 選舉活動
- 第 45 條公職人員選舉,候選人競選活動期間依左列規定: 一 省長為二十五天。 二 直轄市長為十五天。 三 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省 (市) 議員、縣 (市) 議員、縣 (市) 長、鄉 (鎮、市) 長為十天。 四 鄉 (鎮、市) 民代表、村、里長為五天。 前項期間,以投票日前一日向前推算,其每日競選活動之起、止時間,由 選舉委員會定之。
- 第 45-1 條各種公職人員競選經費最高限額,應由選舉委員會依規定計算,於發布選 舉公告之日同時公告之。 前項競選經費最高限額依左列規定計算之: 一 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省 (市) 議員、縣 (市) 議員、鄉 (鎮、 市) 民代表選舉為以各該選舉區之應選名額除選舉區人口總數百分之 七十,乘以基本金額新臺幣十五元所得數額,加上一固定金額之和。 二 省 (市) 長、縣 (市) 長、鄉 (鎮、市) 長、村、里長選舉為以各該 選舉區人口總數百分之七十,乘以基本金額新臺幣八元所得數額,加 上一固定金額之和。 前項所定固定金額分別定為省 (市) 長新臺幣一千萬元,國民大會代表、 立法委員、縣 (市) 長各新臺幣六百萬元,省 (市) 議員新臺幣四百萬元 ,縣 (市) 議員、鄉 (鎮、市) 長各新臺幣二百萬元,鄉 (鎮、市) 民代 表新臺幣五十萬元,村、里長新臺幣八萬元。 競選經費最高限額計算有未滿新臺幣一千元之尾數時,其尾數以新臺幣一 千元計算之。
- 第 45-2 條政黨及候選人不得接受左列競選經費之捐助: 一 外國團體、法人、個人或主要成員為外國人之團體、法人。 二 同一種選舉其他政黨或候選人。 三 公營事業或接受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
- 第 45-3 條候選人應設競選經費收支帳簿,並由其本人或指定人員負責記帳保管,以 備查考。 前項候選人應於投票日後三十日內,檢同競選收支結算申報表,向選舉委 員會申報競選經費收支結算,並應由本人或指定記帳人員簽章負責。 選舉委員會對前項所申報競選經費之支出,有事實足認其有不實者,得要 求檢送支出憑據或證明文件,以憑查核。 競選經費支出憑據、證明文件等,應於申報後保管六個月。但於發生訴訟 時,應保管至判決確定後三個月。
- 第 45-4 條自選舉公告之日起,至投票日後三十日內,候選人所支付與競選活動有關 之競選經費,於第四十五條之一規定最高限額內,減除接受捐贈,得於申 報所得稅時作為當年度列舉扣除額。 個人對於候選人競選經費之捐贈,不得超過新臺幣二萬元;其為營利事業 捐贈者,不得超過新臺幣三十萬元。 候選人接受競選經費捐贈之總額,不得超過第四十五條之一規定之競選經 費最高限額。 個人對於依法設立政黨之捐贈,不得超過綜合所得總額百分之二十,其總 額並不得超過新臺幣二十萬元;其為營利事業捐贈者,不得超過所得額百 分之十,其總額並不得超過新臺幣三百萬元。 前二項之捐贈,個人得於申報所得稅時,作為當年度列舉扣除額;其為營 利事業捐贈者,得列為當年度之費用或損失。但對於政黨之捐贈,政黨推 薦之候選人於該年度省 (市) 以上公職人員選舉之平均得票率未達百分之 五者,不適用之。該年度未辦理選舉者,以上次選舉之年度得票率為準。 如其為新成立之政黨者,以上次選舉之年度得票率為準。 營利事業連續虧損三年以上者,不得捐贈競選經費。
- 第 45-5 條候選人除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外,當選人在一人,得票數達各 該選舉區當選票數三分之一以上者,當選人在二人以上,得票數達各該選 舉區當選票數二分之一以上者,應補貼其競選費用,每票補貼新台幣三十 元。但其最高額,不得超過各該選舉區候選人競選經費最高限制。 第一項當選票數,當選者在二人以上者,以最低當選票數為準;其最低當 選票數之當選人,如以婦女保障名額當選,應以前一名當選人之得票數為 最低當選票數。 國家應每年對政黨撥給競選費用補助金,其撥款標準以最近一次立法委員 選舉為依據。政黨之立法委員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得票率達百 分之五以上者,應補貼該政黨競選費用,每年每票補貼新台幣五十元,至 該屆立法委員任期屆滿為止。 第一項、第三項所需補貼費用,依第十三條規定編列預算。
- 第 46 條候選人於競選活動期間,除監察委員選舉外,得在其選舉區設立競選辦事 處及置助選員。 候選人競選辦事處及助選員設置辦法,由中央選舉委員會定之。
- 第 47 條左列人員不得擔任助選員: 一 已登記之候選人。但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舉之候選人不在此 限。 二 公務人員。 三 有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第一項各款情事之一者。
- 第 48 條(刪除)
- 第 49 條公職人員選舉除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外,選舉委員會應於競選 活動期間內舉辦公辦政見發表會,候選人應親自到場發表政見,但經選舉 區內候選人全體同意不辦理者,應予免辦;鄉 (鎮、市) 民代表及村、里 長選舉,得視實際情形辦理或免辦。 直轄市、縣 (市) 選舉委員會對於轄區內適宜供候選人競選活動之場所地 點,於商洽管理機關、管理人或所有權人同意租借後,預先公告。
- 第 50 條選舉委員會應彙集各候選人之政見、號次、相片、姓名、年齡、性別、本 籍、出生地、黨籍、學歷、經歷、職業、住址及選舉投票等有關規定,編 印選舉公報。 前項候選人之政見、號次、相片、本籍之編印,於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 國民選舉候選人不適用之。 第一項、第二項候選人及政黨之資料應於申請登記時,一併繳送選舉委員 會。 候選人政見內容,如有違背第五十四條規定者,選舉委員會應通知候選人 限期自行修改,逾期不修改或修改後仍有違背規定者,對違背規定部分不 予刊登公報。 候選人個人及政黨資料,由候選人及政黨自行負責。其個人及政黨資料為 選舉委員會職務上所已知或經查明不實者,不予刊登公報。經所屬政黨推 薦之候選人刊登其政黨推薦;未經所屬政黨推薦或經政黨推薦後撤回之候 選人,不刊登其黨籍。 選舉公報應於投票日二日前送達選舉區內各戶,並分別張貼適當地點。但 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其選舉公報得由中央選舉委員會以報紙 刊登方式為之。 選舉委員會得視實際需要,選定公職人員選舉種類,透過電視或其他大眾 傳播工具,辦理選舉及政黨選舉活動;其辦法,由中央選舉委員會定之。
- 第 50-1 條關於中央公職人員全國不分區及省長、直轄市長選舉,各主管選舉委員會 應以公費,在全國性無線電視頻道,為候選人及其政黨舉辦二次以上電視 政見發表會,每次時間不得少於一小時,受指定之電視台不得拒絕。 廣播電台、無線電視或有線電視台就候選人及其所屬政黨之相關新聞,應 為公正、公平之處理。 除依第一項規定外,政黨、候選人或第三人不得自行於廣播、電視播送廣 告,從事競選活動或為候選人宣傳。
- 第 51 條候選人印發以文字、圖畫從事競選之宣傳品,應親自簽名;除候選人競選 辦事處及宣傳車輛外,不得張貼。 候選人懸掛或豎立標語、看板、旗幟、布條等廣告物,不得妨礙公共安全 或交通秩序,並應於投票日後七日內自行清除,違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 理。
- 第 51-1 條政黨於競選活動期間,得為其所推薦之候選人印發以文字、圖畫從事競選 之宣傳品及懸掛或豎立標語、看板、旗幟、布條等廣告物。 政黨印發之宣傳品,應載明政黨名稱,除政黨辦公處及宣傳車外,不得張 貼。 政黨懸掛或豎立標語、看板、旗幟、布條等廣告物準用前條第二項規定。
- 第 52 條政黨及候選人於競選活動期間,得使用宣傳車輛及擴音器。 候選人為競選活動使用宣傳車輛,其數量,每人不得超過二十輛。但以直 轄市或縣 (市) 為其選舉區者,每人不得超過十輛。以鄉 (鎮、市) 為其 選舉區者,每人不得超過三輛。以村、里為其選舉區者,每人不得超過一 輛。 政黨為競選活動使用宣傳車輛,其數量,每直轄市、縣 (市) 不得超過十 輛。但以村、里為其選舉區之補選不得超過一輛。 政黨及候選人為競選活動使用宣傳車輛,應懸掛選舉委員會製發之標幟。 政黨及候選人為競選活動使用之擴音器,以裝置於宣傳車輛或競選辦事處 為限,並不得妨害其他政黨及候選人發表政見。
- 第 53 條(刪除)
- 第 54 條候選人或其助選員競選言論,不得有左列情事: 一 煽惑他人犯內亂罪或外患罪。 二 煽惑他人以暴動破壞社會秩序。 三 觸犯其他刑事法律規定之罪。
- 第 55 條政黨及候選人或其助選員,不得於規定期間之每日起、止時間之外,從事 公開競選活動。
- 第 55-1 條(刪除)
- 第 56 條(刪除)
- 第 56-1 條政黨及任何人不得於投票日從事競選或助選活動。
- 第 56-2 條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舉,政黨登記之候選人不得接受競選經費之 捐贈;其競選活動,以參加第五十一條之一規定之競選活動為限。
- 第 七 節 投票及開票
- 第 57 條公職人員選舉,應視選舉區廣狹及選舉人分布情形,就機關、學校、公共 場所或其他適當處所,分設投票所。 投票所於投票完畢後,即改為開票所,當眾唱名開票,開票所主任管理員 與主任監察員即以書面宣布開票結果,除於開票所門口張貼外,應將同一 內容之投開票報告表副本當場簽名交付推薦候選人之政黨及未受政黨推薦 之候選人所指派之人員。 各開票所書面開票結果報告如與投開票報告表不同時,應以投開票報告表 內容為準。
- 第 58 條投票所、開票所置主任管理員一人,管理員若干人,由選舉委員會派充, 辦理投票、開票工作。
- 第 59 條投票所、開票所置主任監察員一人,監察員若干人,監察投票、開票工作 。 前項監察員由候選人就所需人數平均推薦,送由選舉委員會審核派充之。 但經政黨推薦之候選人,其監察員之推薦,由所屬政黨為之。候選人或政 黨得就其所推薦之監察員指定投票所、開票所,執行投票、開票監察工作 ,如指定之監察員超過該投票所、開票所規定之名額時,以抽籤定之。但 投、開票所監察員不得全屬同一政黨。 主任監察員及推薦不足額之監察員,由選舉委員會就左列人員遴派之: 一 地方公正人士。 二 各機關、團體、學校人員。 三 大專院校成年學生。 監察員推薦及服務規則,由中央選舉委員會定之。
- 第 60 條選舉票應由選舉委員會按選舉區印製分發應用。選舉票上應刊印各候選人 之號次、姓名及相片。但中央公職人員選舉,經政黨推廌之候選人應同時 刊印其黨籍。 前項選舉票,應於投票日前一日交各該投票所主任管理員會同主任監察員 當眾點清。
- 第 61 條選舉之投票,由選舉人於選舉票圈選欄上,以選舉委員會製備之圈選工具 圈選一人。 選舉人圈選後不得將圈選內容出示他人。
- 第 62 條選舉票有左列情事之一者無效: 一 不用選舉委員會製發之選舉票者。 二 圈二人以上者。 三 所圈地位不能辨別為何人者。 四 圈後加以塗改者。 五 簽名、蓋章、按指印、加入任何文字或劃寫符號者。 六 將選舉票撕破致不完整者。 七 將選舉票污染致不能辨別所圈選為何人者。 八 不加圈完全空白者。 九 不用選舉委員會製備之圈選工具者。 前項無效票,應由開票所主任管理員會同主任監察員認定;認定有爭議時 ,由全體監察員表決之。表決結果正反意見同數者,該選舉票應為有效。
- 第 63 條在投票所或開票所有左列情事之一者,主任管理員應會同主任監察員令其 退出: 一 在場喧嚷或干擾勸誘他人投票或不投票,不服制止者。 二 攜帶武器或危險物品入場者。 三 有其他不正當行為,不服制止者。 選舉人有前項情事之一者,令其退出時,應將所持選舉票收回,並將事實 附記於選舉人名冊內該選舉人姓名下。其情節重大者,並應專案函報各該 選舉委員會。
- 第 64 條選舉投票或開票,遇有天災或其他不可抗力情事,致不能投票或開票時, 應由投、開票所主任管理員報經直轄市、縣 (市) 選舉委員會核准,改定 投票或開票日期或場所,其為中央公職人員、省 (市) 議員、省 (市) 長 選舉或縣 (市) 議員、縣 (市) 長選舉者,並分別層報中央或省選舉委員 會備查。
- 第 八 節 選舉結果
- 第 65 條公職人員選舉,除另有規定外,按各選舉區應選出之名額,以候選人得票 比較多數者為當選;票數相同時,以抽籤決定之。 公職人員選舉,有婦女當選名額,其當選人少於應行當選名額時,應將婦 女候選人所得選舉票單獨計算,以得票比較多數者為當選。 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舉當選名額之分配,依左列規定: 一 以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區域及山胞選舉,各政黨所推薦候選人得 票數之和,為各政黨之得票數。以各政黨得票數相加之和,除各該政 黨得票數,求得各該政黨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得票比率。 二 以應選名額乘前款得票比率所得積數之整數,即為各政黨分配之當選 名額;按政黨名單順位依次當選。 三 依前款規定分配當選名額,如有剩剩餘名額,應按各政黨分配當選名 額後之剩餘數大小,依次分配剩餘名額。剩餘數相同時,以抽籤決定 之。 四 各政黨分配之婦女當選名額少於應行當選名額時,優先分配當選。 五 政黨登記之候選人名單人數少於應分配之當選名額時,或婦女候選人 數少於應分配之婦女當選名額時,均視同缺額。 六 各該政黨之得票比率未達百分之五以上者,不予分配當選名額。其得 票數不列入第一款計算。 七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之候選人之得票數,不列入第一款及第六款計 算。 八 第一款至第三款及第六款小數點均算至小數點第四位,第五位以下四 捨五入。
- 第 66 條候選人數未超過或不足各該選舉區應選出之名額時,應以所得票數達左列 規定以上者始為當選。但村、里長選舉不在此限: 一 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省 (市) 議員、縣 (市) 議員、鄉 (鎮、 市) 民代表選舉,為各該選舉區應選出之名額除該選舉區選舉人總數 所得商數百分之十。 二 省 (市) 長、縣 (市) 長、鄉 (鎮、市) 長選舉,為各該選舉區選舉 人總數百分之二十。 前項選舉結果未能當選或當選不足應選出之名額時,省 (市) 長、縣 (市 ) 長、鄉 (鎮、市) 長應於投票後一定期間內公告重行選舉;國民大會代 表、立法委員、省 (市) 議員、縣 (市) 議員、鄉 (鎮、市) 民代表視同 缺額。同一選舉區內缺額達二分之一時,應定期補選。 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之選舉,不適用前二項規定。
- 第 67 條當選人在就職前死亡或經判決當選無效確定者,依左列規定辦理: 一 縣 (市) 長、鄉 (鎮、市) 長,村、里長應定期重行選舉。 二 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省 (市) 議員、縣 (市) 議員、鄉 (鎮、 市) 民代表部分,視同缺額;同一選舉區內缺額達二分之一時,應定 期補選。但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出之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 員不在此限;其所遺缺額,由該政黨登記之候選人名單按順位依次遞 補;如該政黨登記之候選人名單無人遞補時,視同缺額。 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舉當選人,在就職前喪失其所屬政黨黨籍者 ,喪失其當選資格,其所遺缺額,由該政黨登記之候選人名單按順位依次 遞補;如該政黨登記之候選人名單無人遞補時,視同缺額。 前項政黨黨籍之喪失,應由所屬政黨檢附黨籍喪失證明書,向中央選舉委 員會備案。
- 第 67-1 條當選人兼具外國國籍者,應於當選後就職前放棄外國國籍;逾期未放棄者 ,視為當選無效;其所遺缺額,依前條規定辦理。
- 第 68 條當選人應於規定之日就職,重行選舉或重行投票之當選人,未能於規定之 日就職者,其任期仍應自該規定之日起算。
- 第 68-1 條中央公職人員,於就職後因死亡、辭職或其他事由出缺時,依左列規定辦 理: 一 區域、山胞選出者,同一選舉區內缺額達二分之一時,應由中央選舉 委員會定期補選。但其所遺任期不足一年時,不予補選。 二 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出者,其所遺缺額,由該政黨登記之候 選人名單按順位依序遞補;如該政黨登記之候選人名單無人遞補時, 視同缺額。 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出之中央公職人員,在就職後喪失其所屬政 黨黨籍者,喪失其中央公職人員資格,由中央選舉委員會函請國民大會或 立法院予以註銷。其所遺缺額,由該政黨登記之候選人名單按順位依次遞 補;如該政黨登記之候選人名單無人遞補時,視同缺額。 前項政黨黨籍之喪失,應由所屬政黨檢附黨籍喪失證明書,向中央選舉委 員會備案。 第一項第二款及第二項遞補之規定,於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及第二屆立法 委員適用之。
- 第 四 章 罷免
- 第 一 節 罷免案之提出
- 第 69 條公職人員之罷免,得由原選舉區選舉人向選舉委員會提出罷免案。但就職 未滿一年者,不得罷免。 全國不分區、僑居國外國民選舉之當選人,不適用罷免之規定。
- 第 70 條罷免案應附理由書,以被罷免人原選舉區選舉人為提議人,其人數應為原 選舉區選舉人總數百分之二以上。 前項罷免案,一案不得為罷免二人以上之提議。但有二個以上罷免案時, 得同時投票 。
- 第 71 條現役軍人、警察或公務人員不得為罷免案提議人。
- 第 72 條罷免案於未徵求連署前,經提議人總數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得以書面向選 舉委員會撤回之。
- 第 二 節 罷免案之成立
- 第 73 條選舉委員會收到罷免案提議後,應於十五日內查封其提議人;如合於規定 ,即通知提議人之領銜人於十日內領取連署人名冊,並於一定期間內徵求 連署。 前項提議人有不合規定者刪除,並即通知提議人之領銜人於五日內補足; 逾期不予受理。
- 第 74 條罷免案之連署人,以被罷免人原選舉區選舉人為連署人,其人數應為原選 舉區選舉人總數百分之十三以上。
- 第 75 條第七十條及七十四條所稱選舉人總數,以被罷免人當選時原選舉區之選舉 人總數為準;所稱選舉人,其年齡及居住期間之計算,以罷免案提出日為 準。
- 第 76 條罷免案經查明連署合於規定後,選舉委員會應為罷免案成立之宣告;其不 合規定經宣告不成立之罷免案,原提議人對同一被罷免人自宣告不成立之 日起,一年內不得再為罷免案之提議。
- 第 77 條罷免案宣告成立後,應將罷免理由書副本送交被罷免人,於十日內提出答 辯書。
- 第 78 條選舉委員會應於被罷免人提出答辯書期間屆滿後五日內,就左列事項公告 之: 一 罷免投票日期及投票起、止時間。 二 罷免理由書。 三 答辯書。但被罷免人不於規定期間內提出答辯書者,不予公告。
- 第 79 條罷免案提議人,於徵求連署期間,得設立罷免辦事處,置辦事人員。 罷免案之進行,除徵求連署之必要活動外,不得有罷免或阻止罷免之宣傳 活動。 罷免辦事處及辦事人員之設置辦法及徵求連署辦法,由中央選舉委員會定 之。
- 第 三 節 罷免投票
- 第 80 條罷免案之投票,應於罷免案宣告成立後三十日內為之。但不得與各類選舉 之投票同時舉行。
- 第 81 條罷免票應在票上刊印「同意罷免」、「不同意罷免」兩欄,由投票人以選 舉委員會製備之工具圈定之。 投票人圈定後不得將圈定內容出示他人。
- 第 82 條罷免案之投票人及投票、開票,準用本法有關選舉人及投票、開票之規定 。
- 第 83 條罷免案投票人數不足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二分之一以上或同意罷免票數未 超過有效票數二分之一以上者,均為否決。
- 第 84 條罷免案經投票後,選舉委員會應於投票完畢七日內公告罷免投票結果。罷 免案通過者,被罷免人應自公告之日起,解除職務。
- 第 85 條罷免案通過者,被罷免人自解除職務之日起,四年內不得為同一公職人員 候選人;其於罷免案宣告成立後辭職者亦同。 罷免案否決者,在該被罷免人之任期內,不得對其再為罷免案之提議。
- 第 五 章 妨害選舉罷免處罰
- 第 86 條違反第五十四條第一款之規定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違反第二款之規 定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違反第三款之規定者,依各該有關處罰之法 律處斷。
- 第 87 條利用競選或助選機會,公然聚眾,以暴動破壤社會秩序者,處七年以上有 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第 87-1 條辦理選舉、罷免期間,意圖妨害選舉或罷免,對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 ,施強暴脅迫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公務員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 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 87-2 條公然聚眾,犯前條之罪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三年以上十 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公務員於死者,首謀及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者,處無期 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 88 條候選人違反第四十五條之二第一款規定接受捐助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違反第二款或第三款規定接受捐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 新台幣十萬元以下罰金。 政黨之負責人、代表人,政黨或候選人之代理人、受雇人犯前項之罪者, 依前項之規定處罰。 其所犯為前項前段之罪者,並對該政黨或候選人科新台幣十萬元以上五十 萬元以下罰金;所犯為前項後段之罪者,並對該政黨或候選人科新台幣十 萬元以下罰金。 犯前二項之罪者,其接受捐助所得財物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 ,追徵其價額。
- 第 89 條對於候選人或具有候選人資格者,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 而約其放棄競選或為一定之競選活動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 幣六十萬元以上六百萬元以下罰金。 候選人或具有候選人資格者,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許 以放棄競選或為一定之競選活動者,亦同。 犯第一項之罪者,用以行求期約或交付之賄賂,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 之;犯第二項之罪者,所收受之賄賂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 追徵其價額。
- 第 90 條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法為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一 妨害他人競選或使他人放棄競選者。 二 妨害他人為罷免案之提議、連署或使他人為罷免案之提議、連署者。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第 90-1 條對於有投票權之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 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四十萬元 以上四百萬元以下罰金。 預備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預備或用以行求期約或交付之賄賂,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於犯罪後六個月內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因 而查獲候選人為共犯者免除其刑。 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在偵查中自白者,減輕其刑;因而查獲候選人為 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 第 91 條有左列行為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五百 萬元以下罰金: 一 對於該選舉區內之團體或機構,假借捐助名義,行求期約或交付財物 或其他不正利益,使其團體或機構之構成員,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 之行使者。 二 以財物或其他不正利益,行求期約或交付罷免案提議人或連署人,使 其不為提議或連署,或為一定之提議或連署者。 預備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預備或用以行求期約或交付之賄賂,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 第 91-1 條意圖漁利,包攬第八十九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九十條之一第一項或第九 十一條第一項各款之事務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 幣五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 第 92 條意圖使候選人當選或不當選,以文字、圖畫、錄音、錄影、演講或他法, 散布謠言或傳播不實之事,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 徒刑。
- 第 93 條違反第六十一條第二項或第八十一條第二項規定者或有第六十三條第一項 各款情事之一經令其退出而不退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 臺幣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 第 94 條罷免案之進行有左列情事之一者,在場助勢之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 刑: 一 聚眾包圍被罷免人、罷免案提議人、連署人或其辦事人員之服務機關 、辦事處或住、居所者。 二 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被罷免人執行職務或罷免案提 議人、連署人或其辦事人員對罷免案之進行者。
- 第 94-1 條將領得之選舉票或罷免票攜出場外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 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 第 95 條意圖妨害或擾亂投票、開票而抑留、毀壞、隱匿、調換或奪取投票匭、選 舉票、罷免票、選舉人名冊、投票報告表、開票報告表、開票統計或圈選 工具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 95-1 條競選經費之支出超出選舉委員會依第四十五條之一第一項規定公告之最高 限額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之罰鍰。
- 第 96 條(刪除)
- 第 96-1 條(刪除)
- 第 97 條違反第四十五條之三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五十一條第一項、第五 十一條之一第二項之規定或依第四十五條之三第五項所定準則者,處新臺 幣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五十二條第二項至第五項、第五十五條、第五十六條之一、第七十 九條第二項之規定或依第四十六條第二項、第七十九條第三項所定辦法之 規定,經監察人員制止不聽者,亦同。 將選舉票或罷免票以外之物投入票匭,或故意撕毀領得之選舉票或罷免票 者,處新臺幣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 第 97-1 條(刪除)
- 第 97-2 條犯第八十九條第二項之罪或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項之罪,於犯罪後三 個月內自首者,免除其刑;逾三個月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在偵查或審判 中自白者,減輕其刑。 意圖他人受刑事處分,虛構事實,而為前項之自首者,依刑法誣告罪之規 定處罰之。
- 第 98 條犯本章之罪,其他法律有較重處罰之規定者,從其規定。 辦理選舉、罷免事務人員,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以故意犯 本章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犯本章之罪或刑法分則第六章之妨害投票罪,宣告有期徒刑以上之刑者, 並宣告褫奪公權。
- 第 99 條已登記為候選人之現任公務人員,有左列情列之一者,經選舉委員會查明 屬實後,通知各該人員之主管機關先行停止其職務,並依法處理: 一 無正當理由拒絕選舉委員會請協辦事項或請派人員者。 二 干涉選舉委員會人事或業務者。 三 藉名動用或挪用公款作競選之費用者。 四 要求有部屬或有指揮、監督關係之團體暨各該團體負責人作競選之支 持者。 五 利用職權無故調動人員,對競選預作人事上之安排者。
- 第 100 條中央公職人員選舉,由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督率各級檢察官;地方公 職人員選舉,由該管法院檢察署檢察長督率所屬檢察官,分區查察,自動 檢舉有關妨害選舉、罷免之刑事案件,並接受機關、團體或人民是類案件 之告發、告訴、自首,即時開始偵查,為必要之處理。 前項案件之偵查,檢察官得依刑事訴訟法及調度司法警察條例等規定,指 揮司法警察人員為之。
- 第 100-1 條犯本章之罪或刑法第六章妨害投票罪之案件,各審受理法院應於六個月內 審結。
- 第 六 章 選舉罷免訴訟
- 第 101 條選舉委員會辦理選舉、罷免違法,足以影響選舉或罷免結果,檢察官、候 選人、被罷免人或罷免案提議人,得自當選人名單或罷免投票結果公告之 日起十五日內,以各該選舉委員會為被告,向管轄法院提起選舉或罷免無 效之訴。
- 第 102 條選舉或罷免無效之訴,經法院判決無效確定者,其選舉或罷免無效,並定 期重行選舉或罷免。其違法屬選舉或罷免之局部者,局部之選舉或罷免無 效,並就該局部無效部分定期重行投票。但局部無效部分顯不足以影響選 舉或罷免結果者,不在此限。
- 第 103 條當選人有左列情事之一者,選舉委員會、檢察官或同一選舉區之候選人得 以當選人為被告,自公告當選人名單之日起十五日內,向該管轄法院提起 當選無效之訴: 一 當選票數不實,足認有影響選舉結果之虞者。 二 對於候選人、有投票權人或選務人員,以強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 法,妨害他人競選、自由行使投票權或執行職務者。 三 有第八十九條、第九十一條第一款、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條第一項之行 為者。 四 有第九十條之一第一項之行為,足認有影響選舉結果之虞者。 前項各款情事,經判決當選無效確定者,不因同一事由經刑事判決無罪而 受影響。
- 第 103-1 條當選人有三十六條各款規定情事之一者,選舉委員會、檢察官或同一選舉 區之候選人得以當選人為被告,於其任期或規定之日期屆滿前,向該管轄 法院提起當選無效之訴。
- 第 104 條當選無效之訴經判決無效確定者,其當選無效。
- 第 105 條選舉無效或當選無效之判決,不影響當選人就職後職務上之行為。
- 第 106 條罷免案之通過或否決,其票數不實足以影響投票結果者,選舉委員會、檢 察官、被罷免人或罷免案提議人,得於罷免投票結果公告之日起十五日內 ,以罷免案提議人或被罷免人為被告,向管轄法院提起罷免案通過或否決 無效之訴。 罷免案通過或否決無效之訴,經法院判決無效確定者,其罷免案之通過或 否決無效,並定期重行投票。 罷免案之通過經判無決效者,被罷免人之職務應予恢復。
- 第 107 條選舉人發覺有構成選舉無效、當選無效或罷免無效、罷免案通過或否決無 效之情事時,得於當選人名單或罷免投票結果公告之日起七日內,檢具事 證,向檢察官或選舉委員會舉發之。
- 第 108 條選舉、罷免訴訟之管轄法院,依左列之規定: 一 第一審選舉、罷免訴訟,由選舉、罷免行為地之該管地方法院或其分 院管轄,其行為地跨連或散在數地方法院或分院管轄區域內者,各該 管地方法院或分院俱有管轄權。 二 不服地方法院或分院第一審判決而上訴之選舉、罷免訴訟事件,由該 管高等法院或其分院管轄。
- 第 109 條選舉、罷免訴訟,設選舉法庭,採合議制審理,並應先於其他訴訴審判之 ,以二審終結,並不得提起再審之訴。各審受理之法院應於六個月內審結 。
- 第 110 條選舉、罷免訴訟程序,除本法規定者外,準用民事訴訟法之挸定。但關於 捨棄、認諾、訴訟上自認或不爭執事實效力之規定,不在準用之列。
- 第 七 章 附則
- 第 111 條本法所定罰鍰,由選舉委員會裁定;經通知後逾期不繳納者,移送法院強 制執行。
- 第 112 條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選舉委員會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 第 113 條本法自公布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