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臺北市政府地政局(以下簡稱本局)為加強各地政事務所(以下簡稱各所)辦理土地登 記測量及資訊業務,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完整查核制度,特訂定本要點。
- 二、各所受理土地登記案件應確實注意下列規定: (一)登記原因須依登記原因標準用語,每一登記原因應賦予一收件號,若有逕為登記 事項,應填具土地逕為登記書(格式一)另行收件辦理。 (二)審核人員應先行利用查詢系統,就申請案件相關內容核對各項地籍資料,檢查案 件內容是否與地籍檔案內之土地建物標示、所有權及他項權利資料相符,並注意 各部別權利關係。 (三)審核登記內容,依土地登記複丈地價地用電腦作業系統規範(以下簡稱系統規範 )等規定,於申請書適當欄位或契約書內填註登記名義人之登記次序、他項權利 檔號、權利人連前或殘餘持分等資料,如建號有整編者須配合填註新建號,以利 登記。 (四)查詢登記資料時,如發現原登記錯誤或遺漏者,應依規定程序辦理更正登記,若 屬建檔錯誤或遺漏者,應填具土地建物逕為更正測量登記案件簽辦單辦理。前開 逕為更正登記完畢後,應將登記結果通知登記權利人。 (五)同一申請案件,須辦理二種以上之登記事項者,由審查人員填具土地建物註記或 塗銷註記登記收件單(格式二),透過收件程序辦理異動。 (六)各級承辦人員在審查意見欄,應先審查後,於登記申請書「本案處理經過情形」 欄填寫審查意見。如准予登記,決行人員並應加蓋決行章。承辦與決行同為一人 時,並加註「兼代為決行」。各級承辦人員如有不同意見時,應填具登記案件退 件單(格式三)退回初審人員。 (七)複審人員對補正、駁回案件應確實審核補正通知書稿或駁回通知書稿內容,如其 理由與規定不符或文義不清者,應不予核定並輔導初審人員改進辦理。 (八)同一申請案件需補正事項如經分別二次以上通知補正或不應補正、駁回而予通知 補正、駁回者,審查人員應予議處,或列入年終考核。但其二次補正之原因歸責 於申請人者,不在此限。 (九)登記案件之補正通知書稿、駁回通知書稿及查調之相關資料應併案,依收件編號 順序歸檔。 (十)審查人員因調原案或研議案情或屬大宗之登記案件,未能依規定期限處理完竣者 ,應依臺北市政府文書處理實施要點規定辦理。 (十一)土地登記案件於登記完畢拆件後,應依收件編號順序歸檔。 (十二)各所受理案件如屬跨所登記案件時,應切實依臺北市政府地政局所屬各地政事 務所辦理跨所登記實施要點規定辦理。
- 三、土地測量案件應確實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測量案件經審查需補正者,應填發補正通知書,如經二次以上補正或通知補正、 駁回不當者,應予議處,或列入年終考核。但其二次補正之原因歸責於申請人者 ,不在此限。 (二)駁回案件應填具駁回通知書稿並依收件編號順序歸檔。 (三)土地鑑界及分割複丈案件,應以圖根點、補助點、界址點或地籍調查表作為依據 ,於現場嚴密控制施測。鑑界測定之界址點應由申請人及到場之關係人當場認定 ,並在複丈圖上簽名或蓋章,其拒絕簽名或蓋章者,測量員應於土地複丈圖及土 地複丈成果圖載明其事由。 (四)複丈圖應依地籍圖或圖解地籍圖數值化成果調製,將其鄰接四週之適當範圍內之 經界線及附近圖根點、道路中心樁,精密移繪於圖紙上,謄繪時並將界線彎曲, 鄰接圖廓線等情形繪明之。以數值法辦理地籍測量之地區,其土地複丈應以數值 法為之,並應依地籍測量實施規則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準備有關資料。 (五)複丈成果需訂正地籍圖者,應同時辦理數值化成果修檔作業,地籍圖訂正及複丈 圖整理,應以二號線寬0.一公釐繪製,其誤差不得超過0.二公釐,並依地籍 測量實施規則第二百四十四條規定辦理。 (六)土地第一次登記之測量之計算面積,應依地籍測量實施規則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 辦理;土地複丈之計算面積,應依地籍測量實施規則第二百四十三條規定辦理。 (七)鑑定界址時,複丈人員應先實地測定所需鑑定之界址點位置,協助申請人埋設界 標,並應於複丈圖上註明界標名稱,編列界址號數,及註明關係位置,其鑑定界 址結果,應核發土地複丈成果圖。 (八)受理再鑑界申請案件應確實依相關規定檢測無誤後,連同申請書、檢測資料及前 次複丈資料函送本局辦理。 (九)因自然增加、浮覆、坍沒、分割及界址調整而複丈者,應一併辦理地籍調查,依 界址位置、界標類別及界址點間實量邊長等資料詳細填註於調查表,並由申請人 或關係人認章。 (十)建物位置圖,應以圖根點、補助點或界址點作為依據,於現場嚴密控制,就獨立 之各棟建物最大投影位置予以勘測,並以紅色實線繪明其位置。測量結果應由申 請人當場認定,並在測量圖上簽名或蓋章,其拒絕簽名或蓋章者,測量員應在建 物測量圖及建物測量成果圖載明其事由。 (十一)測量案件應備收件清冊,以區收件編號,以備查核。 (十二)各級承辦人員在審查意見欄,應先審查後填寫審查意見。如准予核定,決行人 員並應加蓋決行章。承辦與決行同為一人時,並加註「兼代為決行」。各級承 辦人員如有不同意見時,應填具測量案件退件單(格式四)退回測量人員。 (十三)測量案件結案後,申請書應按年度以區之收件編號順序裝冊歸檔。
- 四、地籍資料電子處理作業及地籍總歸戶資料申請業務,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地籍異動資料應定期產製電子檔,並依臺北市政府地籍地價暨稅籍異動作業聯繫 要點規定辦理。 (二)登記案件遇有罕用字時,應先查驗所載新字內碼,如罕用字檔並無該新字內碼時 ,應填具「新字補註處理表」,並加蓋登記及校對人員印章,免備文逕送本局辦 理造字作業,同時副知其他地政事務所;另於本局完成造字後,應依規定程序辦 理更正登記作業。 (三)各所辦理登記案件,如需查證權利人等戶籍資料時,應依「內政部地政業務應用 戶役政資訊系統戶籍資料作業管理規定」辦理。 (四)土地建物異動清冊應產製相關報表檔後燒錄於唯讀光碟片並永久保存;另應製作 副片異地存放。 (五)各所應依「不動產成交案件實際資訊申報登錄作業手冊」規定辦理紙本申報案之 系統登錄作業。 (六)受理地籍總歸戶資料申請時,應確實注意下列規定: 1.經辦人員應檢視下列事項: (1)申請書內容是否填寫完整。 (2)申請人是否符合資格。 (3)附繳證件是否齊備。 (4)代理人提出申請時,應依規定附具委託書或於申請書載明委託關係。 2.系統申請標的以全國或單一縣市為範圍,轄區縣市之地政事務所資料,應依系 統規範規定辦理。 3.檔案資料之管理與保存: (1)申請書應以專檔方式保存五年。 (2)各所應按月列印「申請案件管理清冊」,並陳送主任核閱後裝訂成冊,並保 存五年。 (七)主任應按季抽查受理地籍總歸戶申請之作業情形,並將抽查結果填寫抽查地籍總 歸戶申請案件紀錄表(格式五)。
- 五、土地登記及測量案件辦理情形,各所依下列規定查核: (一)課長或登記複審、測量內業檢查人員每日檢查,並應就當月收件數百分之一為抽 查件數。如抽查件數登記案件未達三十六件,測量案件未達二十件者,各以三十 六件及二十件為抽查件數,按月將查核結果填寫查核土地登記業務紀錄表(格式 六)及查核地籍測量業務報告表(格式七)陳報主任參考。 (二)再鑑界成果發現原鑑界成果有誤者,應逐案檢討,查明原因及研議改進措施,並 於收到成果後十五日內報局,其屬測量人員未確實依規定辦理者,原測量及檢測 人員應予議處或列入年終考核。 (三)研考人員應嚴格管制案件處理時限,按月將逾期案件檢討分析陳報主任參考。 (四)各所相關人員應隨時查核出勤情形、工作態度、操守等,陳報主任參考。 (五)主任每週至少檢查一次,並得隨時監督抽查,檢查結果應作成紀錄(格式八)。 (六)登記資料應定期檢誤,並辦理清查。 前項檢查結果如有發現疏誤或未依規定辦理時,應妥適處理,並查明責任,依法議處或 列入年終考核。 課長應將第一項檢查缺失按月提報課務會議檢討,以防止相同情事一再發生。
- 六、電腦作業管理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依「臺北市政府地政局資訊安全管理系統」規定辦理。 (二)有關地籍資料同步異動作業,電腦機房人員應依「臺北市政府地政局暨所屬各地 政事務所辦理地籍資料同步異動作業注意事項」規定辦理。 (三)各所如因系統功能不足或系統異常造成地籍資料未完成異動作業時,應填寫「地 政整合資訊系統線上作業問題紀錄表」(格式九),會辦資訊單位,資訊單位人 員應查明原因,如應以更正案件辦理,或應指定專人以通用程式辦理者,不得以 修改資料庫方式辦理;若無法以上述 2種方式辦理地籍資料異動時,應注意擬修 改之相關資料表關聯性,並載明擬處理方式(資料庫語法)簽陳機關首長核准後 辦理。 (四)各所應定期宣導「土地登記複丈地價地用電腦作業系統規範」及「資訊安全管理 系統」相關作業規定,以維護資料安全及增進系統效能。
- 七、地籍資料庫應指派專人負責管理,有關簿冊、圖表調閱及描繪均應切實依規定登記後再 取用,用畢應即歸還。
- 八、各所課長應每月舉辦土地登記測量課務研討會議乙次,以溝通觀念,齊一標準。
- 九、為有效執行本要點查核事項,由本局簡任人員、地籍及測量科及資訊室人員組成查核小 組,除資訊業務每半年檢查一次外,每季赴各所檢查一次,並得隨時抽查。查核完畢當 日,查核人員應將查核結果,會同被查核課室主管,對機關首長作口頭說明,如有缺失 應即改進,檢查後應作成紀錄,並另以書面通知,於下次查核時,針對前次缺失加強查 核。各所接到查核缺失通知時,應將缺失改進情形函復本局。 前項檢查結果併同地所改進情形於當月局務會議報告。如發現未照規定辦理時,應將各 級經辦及主管人員分別輕重簽報議處。
臺北市歷史法規所有條文 text_rotate_vertical 另存PDF print 友善列印
北市17-09-2001
行政規則:屬行政程序法第159條第2項第1款
民國 104 年 12 月 09 日
中華民國104年12月9日臺北市政府地政局(104)北市地籍字第10433270700號函修正發布第9點條文;並自104年12月25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