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歷史法規所有條文 text_rotate_vertical 另存PDF print 友善列印

北市09-03-3010
行政規則:屬行政程序法第159條第2項第2款
民國 96 年 10 月 15 日
中華民國96年10月15日臺北市政府府勞三字第09638578900號令修正發布全文4點(原名稱:臺北市政府處理違反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促進就業事件統一裁罰基準)
  • 一、臺北市政府(以下簡稱本府)為處理違反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就業 權益事件,依行政罰法之規定,及依循適當明確原則予以有效之裁處 ,以保障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建立執法之公平性,減少爭議及訴願 之行政成本,提升公信力,特訂定本基準。
  • 二、本府處理違反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就業權益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如下 表:
    項 次 違反事件 法條依據 (身心障 礙者權益 保障法) 法定罰鍰 額度(新 臺幣:元 )或其他 處罰 統一裁罰基準 (新臺幣:元)
    1 私立職業 訓練機構 、就業服 務機構、 庇護工場 ,未經許 可提供職 業訓練、 就業服務 及庇護性 就業服務 第 35 條 第 3 項 、第 96 條第 1 款 處 2 萬 元以上 1 0 萬元以 下罰鍰 一、先令其停止提供服務,並 限期改善。 二、未停止服務或屆期未改善 ,逕以處分: 1.第 1 次:2 萬元。 2.第 2 次:5 萬元。 3.第 3 次以上:10 萬 元。
    2 私立學校 、團體及 民營事業 機構無正 當理由, 於員工總 人數在六 十七人以 上時,未 進用具有 工作能力 之身心障 礙者達員 工達總人 數百分之 一。 第 38 條 第 2 項 、第 96 條第 2 款 處 2 萬 元以上 1 0 萬元以 下罰鍰 一般裁罰原則: 1.第 1 次:2 萬元。 2.第 2 次:5 萬元。 3.第 3 次以上:10 萬元。 註:本項次依身心障礙者權益 保障法第 107 條規定, 裁罰對象為私立學校、團 體及民營事業機構員工總 人數達六十七人以上時, 係自 98 年 7 月 11 日 起適用;98 年 7 月 1 1 日前仍依身心障礙者保 護法第 31 條第 2 項規 定,以員工總人數達百人 時為裁罰對象。
    3 進用身心 障礙者之 機關(構 ),未依 同工同酬 之原則, 予以歧視 待遇,使 身心障礙 者工常工 作時間所 得低於基 本工資。 第 40 條 第 1 項 、第 87 條 處 10 萬 元以上 5 0 萬元以 下罰鍰 一般裁罰原則: 1.第 1 次:10 萬元。 2.第 2 次:20 萬元。 3.第 3 次:30 萬元。 4.第 4 次以上:50 萬元。
    4 提供庇護 性就業服 務之單位 ,未與經 職業輔導 評量符合 庇護性就 業之身心 障礙者, 雙方簽訂 書面契約 。 第 41 條 第 1 項 、第 101 條 處 6000 元以上 3 萬元以下 罰鍰 一、先令限期改善。 二、屆期未改善者,逕以處分 : 1.第 1 次:6000 元。 2.第 2 次:2 萬元。 3.第 3 次以上:3 萬元 。
    5 違反非視 覺障礙者 不得從事 按摩業。 第 46 條 第 1 項 、第 98 條第 1 項前段 罰鍰 1 萬元以上 5 萬元以 下 一般裁罰原則: 1.第 1 次:1 萬元。 2.第 2 次:2 萬元。 3.第 3 次:3 萬元。 4.第 4 次:4 萬元。 5.第 5 次以上:5 萬元。 註:裁罰對象為行為人。
    6 於營業場 所內發生 違反非視 覺障礙者 不得從事 按摩業。 第 46 條 第 1 項 、第 98 條第 1 項後項 罰鍰 2 萬元以上 10 萬元 以下 逕以處分,並令限期改善,屆 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 1.第 1 次:2 萬元。 2.第 2 次:4 萬元。 3.第 3 次:6 萬元。 4.第 4 次:8 萬元。 5.第 5 次以上:10 萬元。 註:裁罰對象為營業場所之負 責人或所有權人。
  • 三、行政罰法規定有關裁罰得免或增減參考表:
    項 次 減免或 增減 內 容 條 文 備 註
    1 不 予 處 罰 部 分 1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非出於 故意或過失者,不予處罰。 第 7 條 第 1 項
    2 2 未滿 14 歲人之行為,不予處罰 。 第 9 條 第 1 項
    3 3 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 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 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 予處罰。 第 9 條 第 3 項
    4 4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 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予 處罰。 第 12 條 本文
    5 5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 自由、名譽或財產之緊急危難而 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予處罰。 第 13 條 本文
    6 得 免 部 分 1 不得因不知法規而免除行政處罰 責任。但按其情節,得免除其處 罰。 第 8 條
    ◎本府勞工局主管法規中未有法 定最高額 3,000 元以下罰鍰處 罰之規定,故不得援引第 19 條 規定,遽予免罰。 第 19 條
    7 2 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其處罰 。 第 12 條 但書
    8 3 避難行為過當者,得免除其處罰 。 第 13 條 但書
    9 得 減 輕 部 分 1 不得因不知法規而免除行政處罰 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處 罰。 第 8 條 裁處之罰 鍰不得逾 法定罰鍰 最高額之 三分之一 ,亦不得 低於法定 罰鍰最低 額之三分 之一。
    10 2 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其處罰 。 第 12 條 但書
    11 3 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其處罰 。 第 13 條 但書
    12 4 14 歲以上未滿 18 歲人之行為 ,得減輕處罰。 第 9 條 第 2 項 裁處之罰 鍰不得逾 法定罰鍰 最高額之 二分之一 ,亦不得 低於法定 罰鍰最低 額之二分 之一。
    13 5 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 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 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處罰。 第 9 條 第 4 項
    14 得 增 加 部 分 1 所得之利益超過法定罰鍰最高額 者,得於所得利益之範圍內酌量 加重,不受法定罰鍰最高額之限 制。 第 18 條 第 2 項
    15 2 私法人之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 人,因執行其職務或為私法人之 利益為行為,致使私法人違反行 政法上義務應受處罰者,該行為 人如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除法 律或自治條例另有規定外,應並 受同一規定罰鍰之處罰。不得逾 新臺幣(以下同)100 萬元。但 其所得之利益逾 100 萬元者, 得於其所得利益之範圍內裁處之 。 第 15 條 第 1 項 、第 3 項
    16 3 私法人之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 人,因執行其職務或為私法人之 利益為行為,致使私法人違反行 政法上義務應受處罰者,該行為 人如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除法 律或自治條例另有規定外,應並 受同一規定罰鍰之處罰。不得逾 新臺幣(以下同)100 萬元。但 其所得之利益逾 100 萬元者, 得於其所得利益之範圍內裁處之 。 第 15 條 第 2 項 、第 3 項
    17 4 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 體,或法人以外之其他私法組織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者,準用之 。 第 16 條
    18 5 為他人利益而實施行為,致使他 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處罰者 ,該行為人因其行為受有財產上 利益而未受處罰時,得於其所受 財產上利益價值範圍內,酌予追 繳。 第 15 條 第 2 項 、第 3 項
    19 6 行為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處 罰,他人因該行為受有財產上利 益而未受處罰時,得於其所受財 產上利益價值範圍內,酌予追繳 。 第 16 條
  • 四、依本裁罰基準裁處時,仍應依行政罰法第 18 條第 1 項規定,審酌 (1)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應受責難程度(2) 所生影響(3) 因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所得之利益,並得考量(4) 受處罰者之資力等因 素。另考量本裁罰基準第三點有關行政罰法得免或增減之規定,應敘 明加重或增減之理由。
快速回到頁首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