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央編章節條文 text_rotate_vertical 另存PDF print 友善列印

社會類
民國 112 年 02 月 15 日
中華民國112年2月15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1200010191號令修正公布全文56條;除第13條條文自公布後六個月施行外,其餘自公布日施行
  • 第 四 章 加害人處遇
  • 第 29 條
    加害人應接受司法警察機關對其照相、採取指紋及採樣去氧核醣核酸,不 得拒絕。 中央警政主管機關應建立加害人之相片、指紋、去氧核醣核酸紀錄及個人 基本資料。 前項資料應予保密,非依法律規定,不得提供。 第一項照相、採取指紋、採樣去氧核醣核酸之方式與第二項資料之內容、 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警政主管機關定之。
  • 第 30 條
    為防治跨國性侵害犯罪,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必要時,得依法律、條約 、協定或協議,提供加害人之個人資料。
  • 第 31 條
    加害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經評估認有施以身心治療、輔導或教育之必要者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令其接受身心治療、輔導或教育: 一、有期徒刑、保安處分或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所定之強制治療執行 完畢。但有期徒刑經易服社會勞動者,於准易服社會勞動時起執行之 。 二、假釋。 三、緩刑。 四、免刑。 五、赦免。 六、經法院依第三十八條第一項但書及第六項規定或刑法第九十一條之一 第二項但書規定裁定停止強制治療。 前項規定,對於犯罪後經驅逐或限令出境者,不適用之。 第一項之執行期間為三年以下。執行期間屆滿前,經評估認有繼續執行之 必要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延長之,最長不得逾一年;其無繼 續執行之必要者,得停止其處分之執行。 前項經評估認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於其登記、報到期間,經評估認有施 以身心治療、輔導或教育之必要,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令其再接 受身心治療、輔導或教育;其執行期間應予併計,且不得逾前項執行期間 之規定。 犯性騷擾防治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之罪經判處拘役或罰金確定,依第七條 第一項準用本條第一項規定,於判決確定時執行之。 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對於有性侵害犯罪行為,經法院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裁 定保護處分確定且認有必要者,得準用之。
  • 第 32 條
    性侵害犯罪經緩起訴處分確定者,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評估小組 評估認有施以身心治療、輔導或教育之必要,應令其接受身心治療、輔導 或教育。
  • 第 33 條
    第三十一條第一項、第三項至第六項及前條之評估,由直轄市、縣(市) 主管機關成立評估小組辦理。但服徒刑之成年受刑人由監獄、少年受刑人 及受感化教育少年由少年矯正學校成立評估小組辦理。 前項評估小組之組成與其辦理第三十一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及前條 評估之內容、基準、程序與身心治療、輔導或教育之內容、程序、期間及 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法務主管機關定之。
  • 第 34 條
    觀護人對於付保護管束之加害人,得採取下列一款或數款之處遇方式: 一、實施約談、訪視,並得進行團體活動或問卷等輔助行為。 二、有事實足認其有再犯之虞或需加強輔導及管束者,得密集實施約談、 訪視;必要時,並得請警察機關派員定期或不定期查訪。 三、有事實可疑為施用毒品者,得命其接受尿液採驗。 四、無一定之居住處所,或其居住處所不利保護管束之執行者,得報請檢 察官許可,命其居住於指定之處所。 五、有於特定時間犯罪之習性,或有事實足認其有再犯之虞時,得報請檢 察官許可,命其於監控時段內,未經許可,不得外出。 六、報請檢察官許可,對其實施測謊。 七、報請檢察官許可,對其實施科技設備監控。 八、有固定犯罪模式,或有事實足認其有再犯之虞時,得報請檢察官許可 ,禁止其接近特定場所或對象。 九、轉介相關機構或團體為適當處遇。 十、其他必要處遇。 少年保護官對於依第三十一條第六項規定接受身心治療、輔導或教育之少 年,除前項第四款至第八款外,於與少年保護事件性質不相違反者,得採 取前項一款或數款之處遇方式。 第一項第三款尿液採驗之執行方式、程序、期間、次數、檢驗機構、項目 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第六款之測謊、第七款之科技設備監控,其實施 機關(構)、人員、方式、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法務主管機關 會商相關機關定之。
  • 第 35 條
    前條付保護管束且經實施科技設備監控之加害人,故意拆除、損壞、隱匿 、阻斷科技監控設備,經檢察署通報警察機關,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得 強制其到檢察署或檢察官指定之處所,由檢察署派員回復科技監控設備正 常運作,相關機關並依法令規定為後續處理。
  • 第 36 條
    加害人依第三十一條第一項及第四項接受身心治療、輔導或教育,經第三 十三條評估小組評估認有再犯之風險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 具相關評估報告,送請檢察官依刑法第九十一條之一規定聲請強制治療或 繼續施以強制治療。
  • 第 37 條
    加害人於徒刑執行期滿前,接受身心治療、輔導或教育後,經矯正機關評 估小組評估認有再犯之風險,而不適用刑法第九十一條之一規定者,矯正 機關得檢具相關評估報告,送請檢察官聲請法院裁定命其進入醫療機構或 其他指定處所,施以強制治療。 加害人依第三十一條第一項及第四項接受身心治療、輔導或教育後,經評 估認有再犯之風險,而不適用刑法第九十一條之一規定者,由檢察官或直 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檢具相關評估報告聲請法院裁定命其進入醫療機 構或其他指定處所,施以強制治療。 依前二項規定經法院裁定施以強制治療之加害人,於徒刑執行期滿或接獲 法院裁定後,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逕移強制治療處所接續治療, 必要時得協調相關機關協助移送。
  • 第 38 條
    前條強制治療之執行期間為五年以下;其執行期間屆滿前,經評估認其再 犯風險未顯著降低,而有繼續強制治療之必要者,檢察官或直轄市、縣( 市)主管機關得向法院聲請許可延長之,第一次延長期間為三年以下,第 二次以後每次延長期間為一年以下。但執行中,檢察官或直轄市、縣(市 )主管機關認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得向法院聲請裁定停止強制治療。 停止強制治療之執行後有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情形之一者,法院得令入相 當處所,繼續施以強制治療。 前項強制治療之期間,應與停止強制治療前已執行之期間合併計算。 前三項執行或延長期間內,應每年至少評估一次有無繼續強制治療之必要 。 強制治療處所應於第一項之執行或延長期間屆滿前三個月,檢具治療、評 估等結果通知強制治療受處分人及檢察官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強制治療受處分人於收受前項通知後,得自行向法院聲請裁定停止強制治 療之執行。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收受第五項通知後,認強制治療受處分人無 繼續強制治療之必要,或收受第一項但書或前項停止強制治療執行之裁定 後,應召開轉銜會議,安排強制治療受處分人身心治療、輔導或教育及登 記、報到事宜,並提供就學、就業、家庭支持及其他照顧服務。
  • 第 39 條
    前三條強制治療之聲請、停止與延長程序、執行機關(構)、處所、執行 程序、方式、經費來源、評估小組之組成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法務 主管機關會同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 第 40 條
    第三十七條及第三十八條之聲請、停止、延長及裁定事項,除本法另有規 定外,準用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 加害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未經選任辯護人者,法院應指定公設辯護人或 律師為其辯護,並準用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二項及第四項規定: 一、身心障礙,致無法為完全之陳述。 二、其他經法院認有必要。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規定,於前項情形,準用之。 法院受理第三十七條及第三十八條之聲請,除顯無必要者外,應指定期日 傳喚加害人,並通知聲請人、辯護人、輔佐人。 前項期日,聲請人得到場陳述意見。但法院認有必要者,聲請人應到場陳 述聲請理由或提出必要之證據。 法院應給予到場加害人、辯護人、輔佐人陳述意見之機會。但經合法傳喚 、通知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者,不在此限。
  • 第 41 條
    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二百二十二條、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第二百 二十五條第一項、第二百二十六條、第二百二十六條之一、第三百三十二 條第二項第二款、第三百三十四條第二項第二款、第三百四十八條第二項 第一款或其特別法之罪之加害人,有第三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 應定期向警察機關辦理身分、就學、工作、車籍之異動或其他相關資料之 登記、報到;其登記、報到期間為七年。 犯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二項、第二百二十七條、第二 百二十八條之罪之加害人,有第三十一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亦適用 前項之規定;其登記、報到期間為五年。 前二項規定,對於犯罪後經驅逐或限令出境者或犯罪時未滿十八歲者,不 適用之。 第一項、第二項加害人於登記、報到期間,應定期或不定期接受警察機關 查訪;其登記內容有變更者,應於變更之七日內辦理資料異動。 犯性侵害犯罪經外國、大陸地區、香港或澳門法院有罪判決確定後,於未 經我國法院重新判決確定前,準用前項查訪規定。
  • 第 42 條
    性侵害犯罪經緩起訴處分確定者,其接受身心治療、輔導或教育期間,應 定期向警察機關辦理身分、就學、工作、車籍之異動或其他相關資料之登 記、報到。 前項人員於登記、報到期間,應定期或不定期接受警察機關查訪;其登記 內容有變更者,應於變更後七日內辦理資料異動。 前二項規定,於犯罪時未滿十八歲者,不適用之。
  • 第 43 條
    為維護公共利益及社會安全目的,前二條登記、報到期間之登記事項,得 提供特定人員查閱。 前二條登記、報到之程序、方式、查訪頻率與前項查閱之範圍、內容、執 行機關、查閱人員之資格、條件、查閱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 中央警政主管機關會商中央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快速回到頁首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