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央法規相關解釋令函

國家賠償類
民國 108 年 12 月 18 日
中華民國108年12月18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800137731號令修正公布第3、8、9、17條條文;並自公布日施行
1.
2.
3.
  • 法務部 100.10.07 法律字第1000020637號書函
  • 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3條、第9條等規定立法意旨,在使權益受不法侵害民眾,易尋索賠對象,於賠償機關有爭議時仍有救濟之途,故賠償義務機關即為民眾請求國家賠償時,依其所主張事實受理請求而應開啟行政程序之機關而言
4.
5.
6.
7.
8.
9.
10.
11.
  • 法務部 84.01.25 (84)法律決字第02115號函
  • 國家賠償法第四條第一項前段有關「受委託行為公權力之團體,其執行職務之人於行使公權力時,視同委託機關之公務員。」之規定係針對有關國家賠償事項所為之擬制規定,僅限於國家賠償事件始有其適用
12.
  • 法務部 83.06.03 (83)法律字第11559號函
  • 按國家賠償法第四條第二項規定:「前項執行職務之人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賠償義務機關對受委託之團體或個人有求償權。」故必受委託行使公權力之團體,其執行職務之人於行使公權力時,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賠償義務機關對之始得行使求償權。其所謂「故意」,係指行為人對於構成侵權行為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或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反其本意者(刑法第十三條參照):所謂「重大過失」,即顯然欠缺一般人(即普通人)之應有之注意者而言。亦即稍加注意,即可避免發生結果,而竟怠於注意之謂,(最高法院六十二年台上字第一三二六判例參照)。又依國家賠償法施行細則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本法第二條第三項、第四條第二項所定之故意或重大過失,賠償義務機關應審慎認定之。」本件賠償義務機關得否行使求償權,宜由主管機關依上揭說明審慎認定之。
13.
14.
  • 法務部 82.05.06 (82)法律字第08823號函
  • 按「國家損害賠償,除依本法規定外,適用民法規定。」國家賠償法第五條定有明文。依此規定有關國家損害賠償請求項目及範圍,應適用民法第一百九十二條至第一百九十五條之規定,並參照最高法院有關之判決先例,得分別請求財產上(如殯葬費、扶養費、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損失、增加生活之費用及財物毀損之損失)及非財產上(慰撫金)之損害賠償。在實務上,賠償義務機關受理國家賠償事件,於審查賠償時,發現請求書中所列請求項目與得請求之範圍有所出入,如其為法令所不允許者,固應予以刪除;惟對於得請求之項目如有漏列或不知請求者,賠償義務機關得否提示當事人另為主張,在法律上並無規定,似可於協議時探求當事人真意,將賠償之金額,載明包括其得請求之項目及範圍,或拋棄其他請求之權利,俾符合國家賠償法之立法意旨。
15.
快速回到頁首按鈕